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五卷第三期 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的介紹
光田醫院急診部 翻開PHTLS這本書,第一頁開頭就引用了Nicholas Senn博士的一句話“The fate of the wounded rests in the hands of the one who applies the first dressing.”Nicholas Senn博士(圖一)是一位出生於1844年的美國外科醫生,是美國軍事外科醫生協會的創始人,也是美國外科醫學的先驅。他強調急救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說的:『傷者的命運取決於第一個給他傷口敷料的人。』凸顯出到院前創傷救護的重要性。而PHTLS正是為了提升到院前救護品質而生的一套系統性訓練課程。 圖一 Nicholas Senn博士 PHTLS是Prehospital Trauma Life Support的縮寫,意指到院前創傷救命術,是由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衍生而來。由於當時在美國,某些地區的醫療人員缺乏處置創傷患者的能力,於是於1978年,這套系統性訓練醫護人員處理創傷患者的課程--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便應運而生。ATLS的精髓在於,對於創傷患者,為了能及早辨認出致命性的問題並加以處理,依照ABCDE的順序,做快速的初步評估。其中包括A:呼吸道及頸椎之保護(Airway),B:維持呼吸及通氣(Breathing),C:循環及出血控制(Circulation),D:意識狀態及神經學檢查(Disability),E:全身檢查及環境控制(Exposure)。 而PHTLS除了原先的ABCDE之外,還在最前面加上了「X」,「X」是指在確認現場安全後,在評估呼吸道之前,優先針對全身上下可見明顯之大出血優先做止血的動作。X之所以導入PHTLS的處理原則之首要步驟,是源自R Adams Cowley醫師所建立之創傷“Golden Hour”概念,他相信從傷害發生到確切性治療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受傷之後,沒有迅速的控制出血和回復組織供氧,患者生存機率就會大幅降低。(圖二)“Golden Hour”現在被稱作“Golden Period”,因為某些患者只有少於一小時的時間有機會逆轉傷勢惡化。 圖二 創傷死亡有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立即性的,通常在事故發生後幾分鐘內死亡;第二個高峰是早期的,通常在事故發生後的幾個小時內死亡,適當的到院前救護介入可降低其死亡率;第三個高峰是晚期的,通常在事故發生後數天至數週內。 此外,讓患者待在現場越長的時間,就有更多的機會讓患者失血和死亡。若從啟動緊急醫療系統至到達現場的平均時間是八到九分鐘,運送患者通常還會再耗時至少八到九分鐘的時間,即便到院前照護救護員只有在現場花費十分鐘的時間,從受傷到醫院總共耗時還是超過三十分鐘的時間,有證據顯示現場處置時間與死亡率有相關,因此,在現場處置所花費的時間,被稱為是“platinum 10 minutes”。為了將在現場處置時間減到最少(小於十分鐘),以及越快對傷患進行有效正確的處置,訓練第一線的到院前照護救護員能迅速有效率地評估及處置患者,是PHTLS的首要目標。 在台灣,以往救護技術員的養成訓練都是以醫師為主導,所編寫的教科書及教材也是以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為主軸,但畢竟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是針對訓練醫院的醫療人員而設計,其內容有許多篇幅都以到院後的處置(如抽血報告、X光、電腦斷層等)為主,對於到院前的救護技術員來說,內容涉及醫療專業且多為到院前現場無法獲得的資訊,內容偏於艱澀且難與救護現場有所關連,而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是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針對到院前現場所設計的訓練課程,其大綱與原則都是基於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所生,但 臨床的情境以及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則以到院前現場環境為主,對於到院前的救護技術員來說,其內容更容易理解且能輕易與實務相結合。 目前在台灣已有越來越多人接受過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其中更有部分的人受訓成為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的指導員,同時,消防署對於未來救護技術員的訓練,也導入更多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的思維,也許有朝一日,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將取代急診外傷訓練課程(ETTC)的地位,成為救護技術員訓練的主流!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