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四期 災難現場醫療人員的角色與分工
1部立桃園醫院急診醫學部 2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 災難應變本質上就是多門科學的串連及整合運用,往往是需要多元或是跨領域的分工與合作才能完善整個應變體制。如災難當下,需要當地警察和消防體系的立即應變,政府單位也應出面安撫災民、引導路線、提供物資及避難場所,以免民眾在慌亂下造成更多傷亡。接著,從各地前來支援的救災或救護隊伍,也包括自發性出錢、出力的民間組織和志工團體。媒體則能協助提供最新資訊,有助於減緩民眾的焦慮情緒。另外像是慈善團體、宗教組織也能提供民生物資、救災後勤,甚至心靈上的支持力量,這些在災難現場都能各自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災難的發生不可預知,因此先後抵達的人力、物力也應該妥善分配、分工,建立明確的指揮和決策體系,避免在混亂中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和時間。災難事件過後,也應該盡快進行檢討及記錄,才能將經驗化為未來改進的方向。 急診醫師在台灣的災難應變體系中可以扮演許多不同角色,比如是所屬醫療院所中第一線的醫師來診治災難現場後送的傷病患,在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regional emergency medical operational center; REMOC)督導救災運作以及協調信息的傳送,在當地消防局擔任醫療指導醫師或擔任城市搜救隊的醫療組提供醫療諮詢或服務,又可身為災難醫療隊的成員深入災區給予更貼近傷病患的救治,抑或在民間團體擔任核心顧問來提升訓練及教育品質並配合災難應變體系發揮專業,更能夠在應變系統中給予政府適當建議來制定災難應變的方針。然而,在許多災難事件中不難發現同一人卻同時扮演多個角色,在多重身份和責任的狀況下,就可能產生角色衝突,因此在平時建立一套明確的模式,透過不斷演練和跨單位合作,建立固定的默契,才比較容易在災難時更大程度發揮所長。甚至利用多重角色的優勢,因為了解不同單位的運作模式和核心價值,更能擔任指揮體系中的領導者,或是促進跨組織、跨專業的溝通協調,最佳化資源管理和配置。 近二十年來,有兩類型災難應變的隊伍逐漸成形,並在聯合國下有一套完整的訓練及認證系統,並制訂相關準則及規範,以增進國際間合作效能。 城市搜救隊-醫療組 (USAR team- Medical) 根據準則1,醫療組的成員應具有醫師、護理師或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之證照,了解國際間搜救隊之運作模式,並認知自己搜救隊所有的規範及能力。醫療組的職責則包括(1)參與決策-提供醫療建議、(2)隊醫-健康監測及醫療救治、(3)獸醫-與控犬員合作維護搜救犬(K-9)健康、(4)提供災民緊急醫療照護、(5)提出關於健康安全之建言、(6)在偵查作業時收集醫療資訊、(7)建制並持續更新緊急醫療疏散及撤離計畫、(8)在救援至早期回復的過渡階段提供醫療支援、(9)資訊管理並進行紀錄及報告等。醫療組診治的優先順序,第一是隊伍的所有成員(含搜救犬),第二是任務中所救出的傷患,最後才是一般居民,因為醫療組必須要在隊伍作業上自給自足,這也是為什麼把一般居民排在最後,否則會導致隊伍的醫療資源迅速匱乏。 在台灣現有的體制下,搜救隊一般歸屬消防體系,其中以指揮管理組、搜索組及救援組的成員較為完備,醫療組並非常設單位,通常與醫療機構中受過相關訓練的醫護人員進行合作,目前六個直轄市的搜救隊伍都有急診醫師或護理師參與其中。 緊急醫療隊(EMT) 災難事件發生後,當地醫療資源時常無法負荷暴增的需求,此時就需要外來醫療資源的協助,亦即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攜帶適當的裝備和藥物來到災難發生地區提供更多的醫療量能。世界衛生組織(WHO)統稱其為緊急醫療隊(emergency medical team; EMT)2與台灣目前推動的災難醫療隊(disaster medical assist team; DMAT)功能雷同,依據主要功能分為以下三類3(表一)。目前台灣災難醫療隊的組成可分為直接隸屬於衛生福利部的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NDMAT),以及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成立的區域級災難醫療隊(RDMAT),以及由個別醫院或民間團體成立的小型災難醫療隊4。其成員主要則是醫護人員及緊急救護技術員,平時在原服務機構工作,並定期進行災難醫學相關的教育訓練及演習,於任務來臨時編組上場。 表一 災難醫療隊分級
城市搜救隊與災難醫療隊的分工與合作 儘管上述兩種編制的成員類似,實務上也有重疊的情形,但城市搜救隊的醫療組和災難醫療隊在任務上仍扮演不同的角色5,應進行適切的分工,以增進救災效能。以其核心價值為例,城市搜救隊的醫療組往往被賦予「在複雜環境下執行醫療任務」的角色,而災難醫療隊則常需「在物資不足的環境下執行醫療任務」。 結論 災難醫療的演進就像本歷史書,隨著不同大型事件的發生,根據參與人員的回饋與紀錄,需不斷調整應變策略,在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各個面向上檢討改進,以面對下一場災難,救助更多生命。現有的救災架構仍未臻成熟,尤其在搜救及救難隊的角色分工越趨專業細緻之際,我們應當明確區分醫療端在災難現場及災後所承接的任務及角色,並在平時做好相關訓練與演練,減少在災難發生當下,因溝通障礙與訓練不足,錯失搶救生命與健康的黃金時機。 表二
參考文獻 1. INSARAG Guidelines version 2020,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