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三期 類風濕關節炎的急性表現與診斷
前言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系統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在中年女性,以對稱性的侵犯四肢關節,並造成滑液囊炎進而進展至關節變型為主要表現。但也可以侵犯頸椎及環杓關節甚至其他內臟器官等。是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一,並需要長期定期監測疾病的活性是否達到治療的目標。 臨床症狀與急症 (一) 早期表現 大部分的病人一開始會只有非特異性的表現,像是疲倦全身無力或肌肉疼痛。只有少部分患者一開始就會以急性多發性關節炎表現。 一般來說,掌指關節(MCP) 近端指間關節 (PIP) 雙側腕關節和蹠趾關節(MTP)會是早期被侵犯的關節。 (二) 關節症狀 當發炎的關節一段時間不活動後,會引起關節僵硬,例如早晨醒來後發生的晨僵。而類風濕關節炎長久下來會引起特殊的關節變型,包括姆指呈天鵝頸狀(Swan-neck deformity), PIP 曲屈和 DIP 伸展造成的鈕扣指(Boutonniere deformity)。以及手腕橈側偏移及手指尺側偏移造成的Z deformity。 另外,除了四肢關節,類風溼性關節炎亦可以侵犯脊椎和環杓關節造成急症。 脊椎中以頸椎最易受到侵犯,有可能造成阻塞性水腦(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或寰椎樞椎不完全脫臼(atlantoaxial subluxation),因此若有需要插管時需避免頸部後仰(Neck extension),而當環杓關節發炎(cricoarytenoid arthritis)時,會造成聲音沙啞,嚴重時出現上呼吸道阻塞的喘鳴聲及呼吸困難。 (三) 關節外症狀 1. 皮膚:類風濕結節 (Rheumatoid nodule)、皮膚潰瘍、嗜中性球紅斑 2. 眼睛:鞏膜炎、葡萄膜炎、角膜炎、穿孔性鞏膜軟化症。 3. 血管:包括動脈炎、週邊神經病變、紫斑,心包膜炎、內臟動脈炎、中風。病理上是全動脈炎,管壁各層都有單核球侵犯,內膜增生可導致血栓。 4.肺部侵犯:動脈炎併肺動脈高壓、細支氣管炎、肺部結節,肺間質纖維化,肋膜炎,肺炎。 5.心臟:心包膜炎、心肌炎、心內膜發炎等,與血管炎或肉芽組織增生有關。此外,心血管疾病和心衰竭風險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上也會明顯增加。 6.脾臟:脾臟腫大 7.骨髓造血異常: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Felty's syndrome、也會使罹患non-Hodgkin's lymphoma 和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的風險提高。 8.非特異性症狀:發燒、體重減輕、疲倦、肌痛等等。 診斷及嚴重度評估 (一) 根據2010 ACR/EULA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總分六分以上即可診斷。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指數 疾病活動指數28 (disease activity score by 28 joints, DAS28)常用來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活性,公式中的四項計算參數分別為: (1) 特定28個關節的壓痛數目; (2) 特定28個關節的腫脹數目; (3) 紅血球沉降速率(ESR); (4) 病人自我健康狀態評分(1~100分)。 DAS28<2.6是達標治療或緩解(remission);介於2.6~3.2是低度疾病活動度;介於3.2~5.1是中度疾病活動度;若>5.1是 高度疾病活動度。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達到緩解(DAS28<2.6)或低度疾病活動度(DAS28<3.2)。臨床上至少每三個月需要重新評估一次疾病活動指數,來判斷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否有需要做調整。 結語 在急診若遇到有對稱性關節腫痛表現,而懷疑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也要注意是否有關節外侵犯的急症並存。若已經是確診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前來就診,可善用疾病活動指數評估當下的疾病活動度,勿將所有症狀皆歸因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徵而忽略其它疾病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Tintinalli. 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9e. 9th ed.1905-1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