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二期
刊登日期:2020/04/16
回上頁

First do no harm,希波克拉底的醫師誓言對上未知的新冠病毒

本期的台灣急診醫學通訊適逢全世界都淹沒在新冠肺炎COVID-19的陰影之下,編輯群也特別邀請了幾位專家來為會員回顧目前的文獻及分享其對策。如同陳世英主委提出的,急診部在地球村的改變下儼然成為了像海關一樣重要的防疫關卡,如何建置一個防疫又對病人及醫護人員安全有防備的環境,陳主委及黃珮婷護理長提出了應對策略供大家參考。再者是急診醫師如何合理的懷疑,適時拒絕不合理的檢驗要求,維持醫療能量,又如何能在不符合條件的情形下能有合理懷疑?當然在公共衛生防疫觀點上,寧可超前佈署,在醫療體系尚可容忍的範圍之下,三陰才出院回到社區,陽性輕症也收治隔離病房是合理的。但如何精算防疫能量,如何精準預估疫情,如何在適當時機改變策略,再再考驗我們全台上下的智慧。

在這次疫情進展之下,全世界也像是上了一堂即時的流行病學課般,從基本的流行曲線圖R0的探討及爭議病毒演化樹的解讀、如何使用可能不是最精確的檢驗工具、疫情初期的取樣/選擇/光譜偏誤(sampling/selection/spectrum bias)造成早期高估的個案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影像學發現可能的驗證偏誤(verification bias)造成高估的敏感度、是否依照疑難雜症(例如味嗅覺異常)在低盛行率的族群直接採檢、到本期蔡賢龍醫師為大家回顧對潛伏期估計可能的回憶偏誤(recall bias),最後是否可以一些簡單的量表來為確診病人動向做協助,還有什麼樣的病人會發展出重症,但這些量表是不是可以相信 ?不論是資深急診人曾經歷過SARS的風暴,或像是今年專科考試可能受到影響的新兵急診人,想必都即時地思考且學習了一輪。

更進一步的是,我們針對目前不論醫學期刊新聞報導社群媒體上,大量充斥極低樣本數缺乏統計效力的觀察結果,是否奉為圭臬照單全收?例如當時WHO在訪問中國之後釋出高達九成病人會發燒的資訊、無症狀者的原因為何?被觀察到超長潛伏期理由為何?是否有可能已感染但仍帶有病毒的核糖核酸(RNA)?這些是否為可存活(viable)有傳染力的病毒株?到快篩試劑已然完成但未有臨床試驗結果的希望、國家隊開始量產抗病毒藥抗瘧疾藥方向、還有身為第一線人員的我們如何全副武裝為平時再熟悉不過的CPR進行(賴明宏醫師),都是重要的課題。蔡賢龍醫師在本期也為各位會員從疫情的第一天到目前可使用的實證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除了從病毒學、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到治療方式,也針對嬰兒與兒童的影響做了回顧。另外,針對指揮中心依照疫情進展每日變化的採檢標準,第一線的我們是只依法行醫,或是使用臨床急診醫師天賦的直覺?最後,緊急醫療救護委員會也針對到院前呼吸道處置建議,及醫療救護人員載運COVID-19病人措施指引釋出了問答集
 
就像我們曾宣誓過的,First do no harm,身在這樣疫情中間的急診醫師們,要如何在病人安全、醫學倫理、法規限制之中找到平衡點,除了個人審慎的思考,同儕以至於學會方面的討論,也是吾人在此團隊戰中如何為病人提出最理想治療方案的重要線索。本期針對COVID-19的精彩文章,值得會員及社會大眾一起來閱讀思考。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 陳冠甫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