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二期 自發性氣胸--保守與介入治療方式之比較
三軍總醫院 急診醫學部 前言 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常見的治療方式為保守或胸管引流,有時則須轉為手術,然而放置胸管常會伴隨疼痛、出血甚至感染。若放置胸管後持續有漏氣的情形則須轉為手術,然而手術可能會帶來額外風險、併發症及更多醫療費用。先前有世代研究的證據支持採用保守方式,將胸管置放或手術保留給因氣胸而造成生理功能受影響的病患,但目前並沒有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保守治療與介入治療兩者的效益及風險。本試驗假設:保守治療與介入治療相比,保守治療可能是有效且可接受的選擇,將比較兩者在8週內具有完全肺擴張的百分比,住院天數,相關併發症及復發率。 實驗方法 在紐、澳39家醫院所執行之前瞻性、隨機分派、開放式以及不劣性的試驗。 ◆ 納入條件 1. 14到50歲 2. 影像學顯示單側肺有≧32%的原發性自發性氣胸 ◆ 排除條件 1. 同側曾發生原發性自發性氣胸 2. 續發性氣胸 3. 伴隨血胸 4. 雙側氣胸 5. 張力性氣胸 6. 懷孕 7. 社會支持性不足 8. 計畫在12週內搭飛機 ◆ 介入組 使用小口徑胸管(≤12 Fr),接水下引流,4小時後若病人穩定且影像學沒有顯示復發,則移除胸管並安排出院。若一開始胸管插入後,氣胸在影像學上沒有消散或於留觀時復發,則接水下引流並安排住院。 ◆ 保守組 病人在至少觀察4小時後追蹤胸部X光。若病患不須額外給氧且行走自如,則安排病人出院。 ◆ 主要結果定義 1. 主要不劣性結果是分派後8週內,由放射科醫師確認氣胸是否有達到完全影像學消散。 2. 若56天後的X光顯示有持續氣胸,則認定為治療失敗。 ◆ 次要結果定義 1. 由兩名放射科醫師評估是否在8週內完成肺完全擴張 2. 症狀完全緩解的時間 3. 氣胸復發 4. 不良事件 實驗結果 ◆ 病人 從2011年7月至2017年3月,共316位病患接受隨機分派(介入組:154位、保守組:162位)。 ◆ 主要結果 介入組的131位患者中有129位(98.5%)於8週內有達到氣胸消散,與之相比,保守組的125位病患有118有達到(94.4%)氣胸消散。(風險差異:-4.1%;95%CI:-8.6至0.5;non-inferiority P = 0.02)。 ◆ 次要結果-影像學上的消散 介入組達到影像學上消散的中位時間為16天,保守組則為30天(風險比:0.49; 95%CI:0.39至0.63)。 ◆ 次要結果-症狀改善 介入組中137例有128例(93.4%)在第8週時達到症狀完全緩解;保守組中147例中的139例(94.6%)在第8週時達到症狀完全緩解(風險差異為1.1%;95%CI:- 4.4至6.7)。症狀緩解的時間兩組間不存在實質差異。 ◆ 次要結果-復發 12個月內的復發率比較:介入組(149例中25例, 16.8%)高於保守組(159例中14例, 8.8%)(絕對風險差異:8.0%;95%CI, 0.5至15.4)。保守組12個月內裡氣胸復發的時間亦比介入組來得更長(風險比:0.59;95%CI:0.34至1.02)。 討論 本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中到大面積原發性自發性氣胸中,保守治療與介入治療的差異,對於8週內影像學上氣胸消散之目標,保守並不劣於介入(保守組:94.4%;介入組:98.5%);兩種治療對於症狀完全緩解的時間不存在實質差異。保守組中85%的病患因免於接受介入而減少了住院天數、降低了延長胸管引流的機會、手術需求、以及更少因介入而發生併發症之機會。另外在保守組中,氣胸早期復發的比例也比介入組來得低。這些現象可能的解讀為:病患接受介入治療後造成肺部快速擴張,可能因拉扯使得臟層肋膜產生傷口,持續而緩慢的滲漏之下進而導致早期氣胸復發;這觀點與原本「肺部擴張後臟層肋膜和壁層肋膜間可能形成粘連」的觀念恰好完全相反。 總結 本試驗提供了證據顯示:對於中至大面積的原發性自發性氣胸病患,保守治療並不比介入治療來得遜色。保守治療更讓85%的病患免於侵入性治療;另外與接受介入治療的病患相比,接受保守治療的病患住院天數更少、更快能回到工作崗位、需手術機率更低,而嚴重不良事件以及氣胸復發的風險也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