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二期
刊登日期:2020/04/16
回上頁

病毒不懂人類的準則|Virus does not follow the human guidelines

冠狀病毒SARS-CoV-2肆虐,世界處於前所未有的社交疏離狀態。台灣因為邊境管制、公共衛生防疫措施、醫療院所嚴格執行訪客動線管制、公共場所測量體溫甚至限制人數、民眾配戴口罩的習慣以及國家的口罩政策、搭配大數據及通訊資訊科技等等,不僅減少了社會恐慌,也讓我國在這一波疫情應變上半場有良好成績。

過去SARSMERSEbola以及這次COVID-19疫情,病毒對醫療體系的侵入點常常就是繁忙的急診,若沒有適當的應變反應,會造成後續院內感染與醫療癱瘓。大自然透過瘟疫,帶給我們警惕和學習。2003年三月上旬,台灣有第一例SARS,直到五月上旬,南部的國小才開始測量記錄體溫。17年後,基於SARS的教訓,我們迅速進行了醫院動線管制,醫療人員、病人、訪客限制,疑似病患與一般病患就診、篩檢、照會、住院轉院程序,救護車運送,人力考量等等。1急診也普遍使用影像式喉頭鏡和快速引導式插管處理呼吸道。而智慧型手機讓社群媒體各種正確或不正確的資訊瞬間流通。大流行重新定義了社會規範,國家侵入式監控體系在正常情況下會招致譴責,但卻因能減緩感染而受到稱讚。2

發現、診斷、隔離、治療,是處理疫病的重要步驟。在發現及圍堵階段,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是源頭分流、篩檢與通報的依據。防疫單位的TOCC規範會跟隨疫情修正,日新月異,但是更新的時間差,就可能造成個別院所防疫破口及院內感染。3因此,除了遵循已公布的TOCC建議,醫師仍然必須依照專業判斷做決策。TOCC的建議有可能受政治、經濟、資源等等的影響,但病毒並不懂人類訂定的準則,疾病診斷終究要回歸臨床推理。而急診醫學界與各級政府單位在緊急應變指揮系統(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下,應建立嚴謹且有效率的合作模式,相互聆聽、各司其職,並以全災害應變管理(all-hazard approach)及後果管理(consequence management)的角度切入,讓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療人員個人防護事關重要,許多SARSMERSCOVID的傳播都發生在醫院。除了通風的戶外或負壓病室,設置採檢屏障或採檢亭不但保護醫療人員,減少個人防護裝備耗用,更可降低著裝換裝的時間成本(同時需處理其他非COVID急診病人與採檢COVID疑似病例,最損耗急診醫護資源)。另外,萬一發生如湖北武漢或義大利、西班牙、紐約大規模疫情,防護裝備、篩檢試劑以及呼吸器就是重要戰略資源。為避免坐地起價、一物難求,這次疫情危機正是檢視國內各大學、研究機構以及生物醫療科技產業研發的轉機和契機。產業製造產品的能力是國力,期待篩檢套組及其他防疫資材設備的製造和口罩國家隊一樣有卓越表現。

為什麼我們會假設一個必須以最高效率和全員運行才能生存的醫療系統,在沒有額外支援的情況下,將突然能夠滿足公共衛生危機中所有的需求?4今年各種評鑑均已暫停,但是疫情時各級醫療院所的應變作為不也就是評鑑的真實呈現?過去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以及醫院評鑑,著重在人力等基本需求等,針對疫情部分,各醫院較缺乏發燒門診或社區篩檢機構,從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的空間,亦較少有感控考慮,因此無法游刃有餘地應付傳染病疫情,這些都是評鑑基準可以考慮調整之處,也才能落實所謂的分艙分流與分級醫療。疾管署原來就有傳染病指定應變醫院的設計,各級政府可利用每次疫情進行規劃演練,並進一步結合軍方及基層醫療做演習測試,包括野戰醫院或方艙醫院的設置,以因應不時之需。

COVID-19死亡率不如MERS30%SARS10%,但是其狡猾的特性及傳染力,短短三個月內已讓全世界死亡人數遠遠超過前兩者的總和。5 急診醫療人員必需從數據與實證中尋找出路,處理病人,保護自己和同事,保存戰力,並且避免影響家人。路遙知馬力,抗疫是一場龜兔賽跑,平安堅持到最後是目標。瘟疫是災難,災難應變是科學,「台灣急診醫學通訊」將持續提供相關醫療與科學的資訊讓大家參考。

疫情終將會結束。然而,病毒不懂人類的準則,面對大自然,我們戒慎恐懼,謙卑學習。

延伸閱讀

5. 楊志良。防疫的科學。科學人中文版。2020年四月號, No.218: 24-2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