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四期 點閱次數:162 PDF下載次數:4 腹中的小鬧劇:腸脂垂炎的輕鬆解讀(Epiploic Appendagitis)
蔡宇承1、張志華1、2 1.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 2.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系 一、定義與概述 腸脂垂炎(Epiploic Appendagitis)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腹部急症,其臨床表徵主要為腹痛。此病肇因於腸脂垂因缺血而導致壞死。腸脂垂為附著於結腸漿膜層外側的脂肪性突起。在正常情況下,此構造為無症狀,但特定條件下可能產生發炎或壞死,進而引發臨床症狀。 腸脂垂炎的致病機轉多與腸脂垂發生扭轉或自發性靜脈血栓有關,此二者皆會阻斷其血流供應,造成組織缺血性壞死。儘管此病通常為自限性,但若診斷延遲或誤判,可能導致不必要之醫療介入,如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住院或甚至外科手術。 二、流行病學與危險因素 腸脂垂炎的流行病學特徵顯示,這種疾病在某些人群中較為常見。約有2-7%的患者,是在懷疑有急性憩室炎時被發現,另有0.3-1%的病例是在懷疑急性闌尾炎時確診。這意味著在腹痛患者中,腸脂垂炎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診斷。 在年齡分佈上,腸脂垂炎主要影響20歲至50歲之間的成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0歲。性別方面,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4倍,這可能與男性更常從事高強度活動或肥胖等危險因素有關。任何結腸段皆可發生腸脂垂炎,其中57%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26%於回盲部,9%於升結腸,6%於橫結腸,2%於降結腸。肥胖、腹部脂肪增加、劇烈運動可能是危險因子。 肥胖和劇烈運動被認為是腸脂垂炎的危險因素。肥胖會增加腹部的脂肪量,從而可能導致腸脂垂的體積增大,增加紐曲風險。此外,劇烈運動可能導致腸脂垂的突然運動或受傷,進而產生發炎或壞死。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 腸脂垂炎的典型臨床表現是下腹部疼痛。患者通常會感到左側腹部持續性疼痛,這種疼痛通常不會向其他部位放射。除了腹痛外,患者還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以及低熱等症狀。然而,患者在體檢時通常没有嚴重的體徵,如反跳痛通常不存在。部分患者可能在患處觸及到一個腹部包塊。 實驗室檢查方面,腸脂垂炎患者的白血球計數(WBC)、紅血球沉降率(ESR)和C反應蛋白(CRP)通常是正常的或僅輕微升高。因此,僅憑實驗室檢查結果可能無法明確診斷,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 診斷腸脂垂炎的標準是腹部電腦斷層掃描(CT)。CT可以清晰顯示腸脂垂炎的典型表現:即在結腸旁觀察到2-3公分之卵圓形脂肪密度包塊 (fat-density mass),其周圍伴隨腹膜增厚 (peritoneal thickening) 及脂肪組織浸潤 (fat stranding)。CT 影像亦可見中央高密度點 (「點狀徵」)(central high-density dot) 與周圍脂肪密度物質所形成的「環狀徵」(ring sign),此為腸脂垂炎的特徵性表現。此外,超音波檢查也可以輔助診斷,顯示為探頭無法壓扁的高回聲椭圓形包塊,周圍有輕度低回聲環,多普勒血流可能顯示缺血訊號於中心處、強灌流訊後於患處周圍。 四、鑑別診斷與治療 腸脂垂炎的鑑別診斷需要考慮其他腹部急症,最常見的為急性憩室炎和急性闌尾炎。急性憩室炎患者通常會出現結腸壁厚化和周圍脂肪組織水腫,而急性闌尾炎則表現為闌尾管直徑超過6毫米、管腔閉塞、闌尾壁厚化和周圍脂肪組織水腫等特徵。通過CT可以較為明確地區分這些疾病。其他完整的鑑別診斷列在以下表格。
腸脂垂炎治療採用保守治療為主。首選藥物為口服消炎藥(如NSAIDs、如伊普芬),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及減緩發炎反應,療程為4-6天。由於腸脂垂炎是自限性的,多數患者無需住院治療,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手術治療通常保留用于藥物治療無效、症狀加重或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阻塞、腸套疊或膿瘍)的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發炎的腸脂垂進行切除術手術才能去除病變組織,以防止更進一步併發症的發生。 五、自然病程與預後 腸脂垂炎通常是良性且自限性的疾病。多數患者在3-14天內症狀會自行緩解,無需手術。然而,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併發症,如腸阻塞、腸套疊或膿瘍。這些情況需要及時處理,以避免嚴重後果。 此外,腸脂垂炎的復發率極低,患者通常只會在一次發作後恢復,且不會出現反覆發作的情況。因此,腸脂垂炎的預後通常較好,尤其是在及時診斷和適當治療的情況下。 總之,腸脂垂炎是一種需要重視但預後良好的疾病。通過CT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區分其他急腹症。在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可以通過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症狀,僅少數情況需要手術干預。了解這一疾病的特點,有助於臨床醫生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決策。
參考文獻: 5. Macari M, Laks S, Hajdu C, Babb J. Caecal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 unlikely occurrence. Clin Radiol 2008; 63: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