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第四期
刊登日期:2025/08/29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8(4) : e2025080406回上頁
點閱次數:603
PDF下載次數:18
腹部腔室症候群:急診醫師不可不知的隱形殺手
李凌遠、廖文翊
三軍總醫院 急診醫學部
55歲肥胖男性,因嚴重腹痛、腹脹、嘔吐和呼吸急促被送入急診。患者生命徵象尚穩定,腹部觸診顯示上腹壓痛但柔軟,未有明顯腹膜炎徵候,經一系列診斷為急性胰臟炎合併腹水。然而,儘管給予積極的輸液復甦和支持性治療,病患的呼吸窘迫卻持續惡化,血壓開始下降,尿量減少,甚至出現意識模糊。這時您可能會疑惑:為何標準治療沒有效果?或許這正悄悄揭示著一個被低估卻高度致命的隱形殺手—腹部腔室症候群(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何謂「腹內高壓」?
ACS是一種高度致命的急症。它定義為腹腔內壓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持續升高至 20 mmHg 或更高,並伴隨至少一個新發或惡化的器官功能障礙/衰竭。正常成人IAP約為0-5 mmHg。當IAP持續或重複升高至 ≧12 mmHg 時,即定義為腹內高壓(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IAH依壓力高低分為四級(I級12-15 mmHg,II級16-20 mmHg,III級21-25 mmHg,IV級>25 mmHg)。
如何測量「腹內壓」?
標準測量方法: 經膀胱測壓法(trans-vesical method)是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標準方法。操作簡便,僅需經導尿管向膀胱注入25毫升無菌生理鹽水,並在患者仰臥、腹肌放鬆、呼氣末時進行測量,將壓力傳感器零點設置於中腋線髂骨嵴水平。對於有風險的患者,建議每6小時測量IAP以監測變化。
為何「腹內高壓」會演變為全身性浩劫?
因為腹腔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壓力的升高會對周圍器官系統造成連鎖反應,形成所謂的「多重腔室症候群」(Polycompartment Syndrome)。
- 心血管系統的危機: IAH壓迫下腔靜脈,減少血液回流心臟,導致心輸出量下降。同時,IAH也會抬高橫膈膜,增加胸腔內壓力,進一步降低心臟舒張順應性。
- 呼吸系統的困境: 橫膈膜上抬限制肺部擴張,降低肺順應性、潮氣容積和功能性肺餘量,導致肺泡塌陷、死腔增加,造成低血氧和高二氧化碳血症,使氧合和通氣困難。
- 腎臟的「致命打擊」: IAH對腎臟的影響最為顯著,IAP升高直接壓迫腎動靜脈,減少腎血流灌注和腎小球濾過率,導致尿量減少。研究顯示,IAP達到15 mmHg就可能出現少尿,30 mmHg則可能無尿。
- 消化道的破壞: 腸道血流灌注減少導致組織缺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腫,進而破壞黏膜屏障,增加細菌易位和感染的風險。肝臟功能也可能受損,加劇代謝性酸中毒。
- 神經系統的影響:IAH還會阻礙腦部靜脈回流,增加顱內壓。
哪些患者可能存在「腹內高壓」:
- 大量輸液復甦的患者: 這是關鍵危險因子。無論是創傷、敗血症或急性胰臟炎,過度的液體復甦都可能導致IAP升高,形成器官灌注不足的惡性循環。
- 嚴重創傷或燒傷患者: 這些患者需要大量液體復甦,容易發生次發性ACS。
- 重度急性胰臟炎患者: 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應導致血管內液體流失和血管外液體積聚,進而導致ACS。
- 非手術患者合併大量腹水: 例如因惡性腫瘤、肝硬化或心臟衰竭引起的大量腹水,也可能導致ACS相關的急性腎損傷。這類患者的院內死亡率可達50%。
面對ACS,我們該怎麼辦?
- 減少腹腔內外容積: 對於胃腸道脹氣或便秘,可考慮鼻胃管或直腸管減壓。對於大量腹水,腹腔引流術被證明能顯著改善存活率,特別是針對因大量腹水導致ACS相關的急性腎損傷患者。
- 改善腹壁順應性:透過充分鎮靜、必要時使用神經肌肉阻斷劑,以及移除緊繃的敷料等方式,可有效降低IAP。
- 謹慎輸液策略: 急診醫師在復甦階段應避免過度輸液,因為大規模液體復甦會加劇IAP升高。同時應審慎評估輸血需求。
- 手術減壓: 對於經上述的保守治療無效且持續存在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緊急開腹減壓術是標準的治療方法。
急診醫師是ACS的吹哨者
ACS在重症加護病房的發生率雖不高,約0.17%,卻被稱為「隱形殺手」,即使準則已有詳細的診斷方式,其院內死亡率仍高達58.1%。調查顯示,仍有近四成的醫護人員依賴臨床評估來診斷ACS,且18%的醫護人員從未測量過IAP,這種知識與實際操作的落差,正是ACS難以被及時發現的關鍵。ACS的診斷和處置並非某個單一專科的責任,而是需要急診、重症、外科等多學科團隊緊密協作的結果。作為患者進入醫院的第一站,急診醫師的角色更是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Jacobs R, Wise RD, Myatchin I, et al. Fluid Management,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th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Life (Basel). 2022 Sep 6;12(9):1390. doi: 10.3390/life12091390.
2.Nasa P, Wise RD, Smit M, et al. Inter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on current and updated definitions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World J Emerg Surg. 2024 Nov 29;19(1):39. doi: 10.1186/s13017-024-00564-5.
3. Tran Z, Assali MA, Shin B, et al. Trend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mong intensive care hospitalizations. Surgery. 2024 Aug;176(2):485-491. doi: 10.1016/j.surg.2024.04.012.
4.Popowicz P, Newman RK, Dominique 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Updated 2023 Sep 20].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5.Muğlu H, İnan Kahraman E, Sünger E, et al. Acute Kidney Injury Secondary to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Biomarkers,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Medicina (Kaunas). 2025 Feb 22;61(3):383. doi: 10.3390/medicina61030383. PMID: 40142193; PMCID: PMC119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