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一期 點閱次數:258 PDF下載次數:3 災難時期的新生兒照護重點
彭偉峰1、鄭又寧1、陳思涵2、吳仲琳2、陳雲昶2 1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 2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兒童急診科 3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醫學部 前言 在災難及低資源狀態(low-resource setting)下,新生兒的死亡率會顯著上升;相對於高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的新生兒死亡率可能相差 50 倍。新生兒的死亡可能源於周產期窒息、敗血症及先天性及疾病。 絕大多數需要接受復甦(Resuscitation)的嬰兒在經由簡單的擦乾(drying)、刺激(stimulation)以及通氣(ventilation)都會有良好的反應,而延遲這些基本的處置將快速增加新生兒的死亡率。但是如何在低資源的狀況下完成對新生兒的急救與照護,是災難時期的一大挑戰。 新生兒復甦 在 2010 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AP)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單位針對低資源狀態的新生兒復甦提供了”幫助嬰兒呼吸”(Help Babies Breathe)流程(圖一)。而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則於 2024 年 12 月出版了第一版的醫療團隊重大災難進階現場照護訓練手冊,其中的”產後新生兒照護重點”章節中,在產房外的新生兒急救流程步驟同樣強調提供適當的呼吸換氣支持是新生兒急救的首要考量。對於資源較不充足的情況下,在基本的嬰兒復甦指引中強調的是立即的擦乾嬰 兒、刺激、維持呼吸道暢通、以及通氣。 對於早產兒,產前的類固醇(antenatal steroid)的給予可以改善早產兒出生之後的呼吸成熟程度,這也是 WHO 建議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對於改善早產兒存活建議介入的項目。低體重及早產兒相對於足月兒,是因為免疫功能不成熟以及缺乏母體的抗體經由胎盤傳至胎兒中,發生敗血症的機率為 3-10 倍。因此,在低資源情況下,醫療人員/產婦的手部清潔、乾淨的生產流程、維持新生兒照護過程的環境整潔、早期識別並對於病嬰給予抗生素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外,新生兒對於體溫的調控能力較差,維持新生兒體溫正常對於存活是至關重要的,在低資源情況下,維持接生環境高於攝氏 25 度、立即擦乾清兒科以及母嬰肌膚接觸(skin to skin)是重要的介入措施。缺乏足夠的新生兒保溫箱(incubator)及加熱台(warmer)的情況下,使用聚乙烯(polyethylene)塑膠袋作為覆蓋保暖也是可行的替代方案。 圖一幫助嬰兒呼吸(Help Babies Breathe)流程 資源整合及調度 日本經驗–周產期與兒童災難醫學聯絡網(Disaster Liaison for Pediatric and Perinatal Medicine) 在 2011 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成立周產期與兒童災難醫學聯絡網(Disaster Liaison for Pediatric and Perinatal Medicine, DLPPM)(圖二),協調並組織各種兒科醫療及醫事人員,管理醫療資源。地方縣市可建立自己的DLPPM,當災難發生時,將接受調度前往救災。 在災難發生時,DLPPM 有以下三個功能: 1. 收集災難現場孕婦、周產期以及兒童醫療的需求,並分布資訊。 2. 從地方政府、DMAT 以及搜救團隊中收集災區資訊,並與災難應變中心及相關學會(如;日本兒科醫學會、日本婦產科醫學會)分享資訊。 3. 針對周產期與兒童災難醫學提供現場醫療團隊相關醫療建議。 在 2016 年熊本地震時及 2019 年日本第 15 號颱風侵襲千葉縣時,DLPPM 在協助急診科及在兒科醫療機構中提供網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DLPPM 對於周產期與兒童災難醫學專門的訓練以及過去經驗的累積,當災難發生時,除了提供醫療服務外也提供備災(disaster preparedness)相關的建議。 圖二 日本 DLPPM 架構圖 美國經驗–加州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 加州新生兒科醫師學會針對新生兒災難醫學,在 2015 年有出版新生兒災難醫學備災工具包(Neonat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Toolkit),其中使用 TRAIN (Triage by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IN patients)量表(圖三)做為新生兒轉送的檢傷分類工具,TRAIN 量表檢視的是新生兒對於轉送工具的需求而不是 NICU 等級的需求。 圖三 TRAIN (Triage by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IN patients)量表 結論 災難時期的資源缺乏對於高度專業化及醫療資源需求的新生兒照護將會是巨大的挑戰。因此, 在資源不足的環境下,以通氣作為新生兒復甦及照護的首要目標;再進一步考量保溫及感染控制。最後,利用平時建置及訓練的兒童醫學機構聯絡網,進行資源的調度及重症病人的轉送。 Reference 1. 醫療團隊重大災難進階現場照護訓練手冊,第一版,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2024/12/31 4. 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Neonatologists (CAN): Neonat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Toolkit; California Perinatal Quality Care Collaborative (CPQCC): Stanford, CA, USA,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