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七卷第五期
刊登日期:2024/10/31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7(5) : e2024070509回上頁

點閱次數:13 PDF下載次數:0

醫院水災應變管理分享

符凌斌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前言

       醫院作為社區的重要基礎設施,需具備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對水災這類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災害時,必須有完備的應變計劃。本文依據美國緊急災害管理署(FEMA)提出災害管理四階段(Emergency Management Program),包括減災、準備、應變和復原,分別說明,以確保醫院在水災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並最小化損害。


減災 (Mitigation)

       減災的目標是通過預防措施降低水災對醫院的潛在影響。首先,醫院應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以識別可能受水災影響的關鍵設施。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醫院可以採取多種預防與減災措施,如設置防洪牆、提高關鍵設施的地基、改善排水系統,並確保所有建築物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例如,安南醫院因位於淹水趨勢區,開工時把基地墊高1.2公尺,且協助水利局建置附近水道的排水閘門等,另也把醫院關鍵設備與供應如氧氣與機電,全數架高或置於較高樓層。醫院若評估水災風險過高,也可以考慮加大加重保險投保金額,以減少未來可能因水災帶來的損失。


準備 (Preparation)

       在水災發生前,醫院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這包括建立有效的預警系統,定期測試和演練應變計劃,依演練缺失重新修改計劃,並確保員工熟悉各自的職責。水災期間,常有聯外道路中斷,無法召回人力狀況。醫院應儲備足夠的緊急物資,包括食物、藥品衛材、燃料和水,以應對可能的長期孤立狀態。在院員工如何維持長時間工作,其輪替制度與休息空間也需要先行擬定。切記絕大部份的醫院,有再好的孤立作業紙上計劃,實務上仍無法長時間維持醫院持續運作。屏東安泰醫院在莫拉克颱風期間,四天沒水、八天沒電。物資如被服床單醫藥衛材,甚至大體的處理,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更何況附近災民也湧入醫院避難,物資匱乏,雪上加霜。故此,務必先行規劃如何與外界取得聯繫,打破孤立狀況,並取得物資補給與人力支援的管道。同時,也需制定的病患疏散計劃,特別是對於脆弱群體如重症病患,應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安全地轉移至安全地點。另外,長期在醫院洗腎患者,應事前規劃在水災時通知患者到適切的醫療院所進行常規或緊急洗腎,不應冒著生命危險,涉水或坐橡皮艇進入水災的醫院洗腎。


應變 (Response)

       當水災即將或已經發生時,醫院應立即啟動應急應變計劃。首要任務是確保病患和員工的安全,並保持醫院關鍵功能的運行。醫院應設立指揮中心,負責協調所有應變,包括病患照顧、物資分配和與外部救援機構的聯繫。在此過程中,應對醫院進行持續監測,及時處理任何突發情況,並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和記錄。及時信息傳遞可以讓病患與員工安心,並進行狀況回饋,非常重要。同時,更要打通與外界的連通,突破孤立狀況。安南醫院兩次嚴重水災,皆分別由大型遊覽車強行涉水接送員工進出與消防局的救生艇協助物資補給與人員運送。過程中也曾發生員工因水災無法返家照顧小孩,情緒崩潰。這些特殊狀況,皆不是我們想像中,員工都會願意留在醫院長時間工作。畢竟每個人都有家庭。


復原 (Recovery)

       在水災過後,醫院需迅速進入復原階段,以恢復正常運營。復原工作的重點是清理和修復受損設施,重新補充緊急物資,並對所有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此外,醫院應對此次水災的應變行評估,重新風險評估,總結經驗教訓,並對應變管理計劃進行更新和改進,以提高未來應對類似災害的能力。醫院應關注病患和員工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輔導,幫助他們從災後壓力中恢復。醫院同時具備公共衛生角色,在水災後的除了提供醫療需求外,也要特別注意特殊傳傳染病如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


結語

       水災是一種具有高度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但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有序的應對,醫院可以有效降低其對運營和病患安全的影響。從減災、準備到應變與復原,醫院必須在每一階段都保持高度警惕和精確執行,以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並最小化損害。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