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七卷第五期 點閱次數:126 PDF下載次數:0 認識川崎氏症 (Kawasaki Disease)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急診醫學部 [個案] 一位2歲5個月男童,主訴連續發燒4天。抵達檢傷生命徵象:血壓脈搏及血氧濃度因病人躁動無法測量、體溫38.0℃、身高93.6公分、體重14公斤、昏迷指數:E4V5M6。G2P2自然產、無過去病史,疫苗史皆依建議時程施打。身體檢查發現左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眼周紅腫、嘴唇乾裂和疑似草莓舌表現。血液檢查發現WBC:21330/uL、Plt:276000/uL 、CRP:10.944 mg/dL、ALT:67U/L。入院後隔日四肢和腹部出現紅疹,BCG疫苗接種處也見紅腫反應。雖給予Augmentin治療,入院後第三天,病人仍持續高燒至攝氏40度,追蹤血液檢查發現WBC:24790/uL、Plt:320000/uL、CRP:9.196mg/dL、ESR:88mm/hr、AST/ALT:110/207U/L、Anti-HAV IgM / HBs Ag / Anti-HCV皆為陰性,Albumin:3.8g/dL。此時高度懷疑川崎氏症 (Kawasaki disease),因此給予單次IVIG 30g (2.1g/kg)、Aspirin 200mg QID (57mg/kg/day),同時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輕微左前支冠狀動脈擴張 (Z score:2.12),並無發現動脈瘤形成。治療給予後,隔日發燒緩解,住院第六日順利出院,當日追蹤血液檢查發現WBC:11300/uL、Plt:402000/uL、CRP:4.980 mg/dL、AST/ALT:57/92U/L、Albumin:3.7 g/dL。腹部超音波僅發現輕微肝臟間質變化。 圖一、草莓舌和BCG接種處發炎反應為川崎氏症常見表現,但BCG接種處發炎反應並非目前診斷條件之一。 [前言] 川崎氏症 (Kawasaki Disease)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典型表現為不明原因發燒超過五日,合併全身皮膚黏膜表現,以及淋巴結病變,盛行率在美國約為25人/10萬人/年,在台灣和日本的盛行率則為3~15倍之多。目前對於川崎氏症的發生原因並無定論,一般認為機轉為自體免疫失常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尤其會造成中、小型動脈炎。診斷條件為一項必要條件 (發燒五日以上),合併以下五種症狀中至少表現四種: 1. 嘴唇發紅乾裂,且/或合併口腔咽喉黏膜紅腫、草莓舌 2. 雙側結膜充血且無滲出液 (exudate) 3. 全身斑丘疹或多型性紅斑樣皮疹 4. 急性期四肢末端發紅水腫,且/或在亞急性期見指甲周圍皮膚脫屑 5. 頸部淋巴結病變 (直徑≥1.5cm,通常單側) 針對無法滿足典型診斷條件但高度懷疑的川崎氏症患者(或稱不完全型或非典型川崎氏症),一些實驗室診斷也可以作為後續治療的判斷依據,包含: 1. 貧血 2. 連續發燒第七日以上,血液檢查Plt ≥ 450000/uL 3. Albumin ≤ 3.0g/dL 4. ALT(GPT)數值上升 5. WBC ≥ 15000 uL 6. Pyuria≥10WBC/hpf 若CRP ≥ 3.0dL (或ESR≥40mm/hr)合併以上6種表現至少3種,或心臟超音波發現冠狀動脈的病態表現,則視為川崎氏症,且可給予川崎氏症的標準治療。 圖二、懷疑(非典型)川崎氏症的診斷流程圖 [治療] 川崎氏症的標準治療須盡早給予單一劑量的免疫球蛋白 (IVIG),劑量為2g/kg,緩慢滴注10~12小時。在發病10日內給予免疫球蛋白可使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由25%降至4%,因此目前健保給付符合典型定義的川崎氏症病人,於發病後10日內在具有小兒心臟醫師證書之小兒科醫師,並有小兒心臟超音波儀器之醫院,或者區域層級以上醫院使用。 另外,高劑量的Aspirin (美國指引:80-100mg/kg/day;日本指引30-50mg/kg/day) 每日分四次給予,也是建議的治療。退燒後48~72小時可將劑量調低至3-5mg/kg/day。 [結語] 川崎氏症已成為已開發國家中兒童後天性心臟疾病的最大肇因。過去研究指出,未經治療的川崎氏症患者有近25%會發展出冠狀動脈瘤。小於40歲成人的急性冠心症中也有5%由冠狀動脈瘤引起。因此,及早診斷,及早給予IVIG和Aspirin治療,並且安排心臟超音波評估冠狀動脈病變並追蹤,為此疾病相當重要的課題。
參考資料 1. McCrindle BW 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2017 Apr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