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七卷第五期 點閱次數:30 PDF下載次數:0 兒少身體虐待的常見表徵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急診醫學部 個案: 一名2個月大的女嬰,過去無特別病史,母親表示在其右上臂發現瘀青(圖一),且嬰兒一被碰到手就哭鬧不安,母親先帶女嬰至診所就診,經診所醫師建議轉入急診,除了右上臂瘀青, X光檢查發現右肱骨移位骨折和右尺骨的陳舊骨折且已有骨痂形成(圖二),雖然母親一開始表示無外傷史,但說詞反覆,後改稱嬰兒是自己翻身而受傷,但兩個月大的嬰兒還不會翻身,懷疑可能涉及兒少虐待,因此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全身X光還發現左側肋骨有陳舊骨折(圖三),因為懷疑身體虐待,同時安排眼底檢查、腹部及腦部超音波,未發現其他異常情形。經社工會談後,案母對受傷原因仍無法提供合理解釋,高度懷疑兒虐,因此啟動兒少保護通報程序並與轄區兒保社工聯繫,持續追蹤女嬰的健康狀況並進行家庭訪視,確保女嬰安全及後續處遇。 圖一:右上臂瘀青(黃色箭頭) 圖二:右肱骨移位骨折和右尺骨的陳舊骨折(紅圈)
圖三:左側肋骨陳舊骨折(紅圈)
討論: 112年衛福部的兒少保護統計資料中通報兒少不當對待(不包含不當管教)的人數為12646,以受虐類型區分而言,前三名分別是:身體虐待(50%)、性虐待(33%)、疏忽(10%)。 根據兒少虐待及疏忽醫事人員工作手冊第二版的身體虐待篩檢表: 1. 一年內超過三次以上急診外傷就醫紀錄。 2. 病史不一致。 3. 病史和身體檢查不符。 4. 延遲就醫。 5. 一歲以下任何的骨折以及頭部外傷。 6. 低處跌落(約 150 公分以下)後造成顱內損傷或骨折。 其中只要符合1~4 的其中兩項,或單獨第 5 項或第 6 項成立,就應通報、諮詢兒少保護小組,進行更仔細的評估檢查,若照顧者無法證明是發生於公共場合之意外事件,都應高度懷疑有身體虐待的可能性。 皮膚傷害是身體虐待中最常見的徵象,根據傷病的位置和型態有口訣可以幫助記憶:TEN-4 FACES P(圖四) TEN-4:指小於4歲兒童軀幹(Torso),耳朵(Ears),頸部(Neck)有瘀傷,或四個月以下嬰兒身上任何部位有瘀傷。 FACES:指受傷部位與受虐高度相關,分別是舌繫帶(Frenulum),下頜角(Aegle of jaw),臉頰肉(Cheeks freshy part),眼瞼(Eyelids),結膜下(Subconjunctivae)。 P:指有特殊形態的瘀傷(Patterned bruising),如巴掌,掐痕、條狀等。 瘀傷因傷口恢復速度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顏色,以前會以瘀青顏色來推估受傷時間,目前實證發現,僅有黃色代表受傷超過18小時,其他顏色則無法用來推估受傷時間。 圖四:TEN-4 FACES P
虐待性燙傷的傷口界線分明,與一般燒燙傷不同,常見於四肢、臀部及會陰部。 臀部及會陰部:常見於強行將兒童浸泡到浴池而導致。燙傷區域可能呈現「甜甜圈的洞(doughnut hole)」或「斑馬紋(zebra stripe)」。 四肢:浸泡到熱水的區域呈現「手套」或「長襪」的形狀(stocking or glove pattern)。 香菸或烙印燙傷:可以從燙傷的形狀如圓形或其他特殊形狀來判斷。 虐待性骨折多發生在小於一歲或不會走路的嬰兒,常合併皮膚的瘀挫傷,可以從理學檢查中發現可能受傷的部位。雖然瘀挫傷可能一兩周就會消失,但骨折在X光下會持續存在,常見與兒虐高度相關的骨折如:多處骨折、不同癒合期骨折、螺旋或斜向骨折、複雜性顱骨骨折、肋骨骨折等。 另外,在兒少疏忽部分要留意兒少是否有營養不良、生長遲滯、未施打預防針等情形,外觀上看起來驚慌失措、緊張孤立、害怕照顧者、拒絕回家、哭泣、饑餓、外觀髒亂有異味、無足夠禦寒衣物、虐待小動物(通常從大人施虐學到)、有酗酒、偷竊等行為,也要特別留意。若照顧者性格粗暴衝動、過去曾受虐、有酒精或毒藥物成癮、經濟困難或失業、缺乏外界支持等,也要留意是否有兒疏兒虐的情形。 Reference: 3. 統計專區/ 兒童及少年保護- 保護服務司 (mohw.go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