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七卷第四期 點閱次數:9 PDF下載次數:0 淺談導師生制度於專業養成
1.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 2.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師成長中心 3.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醫學專業養成中,我們也同樣重視導師生制度的落實,希望能幫助學員客製化學習,及輔導學習過程中遭遇之困難處境。以下參考AMEE指引第167篇進行整理摘要。 導師在學員的專業養成及個人成長中至關重要。雙方形成了一種支持和培養的關係,導師可以成為學員的教練,通過提出引發思考的問題、提供結構化的反饋幫助學員提昇核心能力。導師生制度對於相關的利害關係人都有益處:
導師生的關係建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啟動、培養、分離及重新定義。 1. 啟動階段:建立信任和關係。 2. 培養階段:頻繁互動和發展。 3. 分離階段:賦予學員更多自主權,減少互動頻率。 4. 重新定義階段:當學員在職業上取得進步,雙方可選擇繼續以朋友身份保持關係。 導師和學員可以根據情境在不同階段之間移動,最終實現雙方的成長和發展。當學員在工作中有信任和支持的人際關係,更可以感受到心理安全。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種氛圍,在這種環境中,學員可以表達想法、提供和尋求反饋、合作並冒險,而不必擔心負面後果。這需要無條件接受個人的價值,承認其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並能夠以同理心和尊重傾聽。而在專業養成的過程,建立心理安全可能需要從導師生制度開始。導師可以為導生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讓他們坦率地分享意見和想法,表現出不確定性,反思錯誤並採取成長心態。通過多重支持的導師關係,導師有潛力改善整體機構的心理安全,從而形成一個合作的環境,使學員個人、機構與學科都蓬勃發展。 Daloz 提出了支持、挑戰和導生未來願景平衡的模型。單純的支持和鼓勵可能會阻礙導生的成長,而單純的挑戰則可能導致職業發展的受挫。理想的導師生關係應該是高支持與高挑戰的結合。不同支持和挑戰組合的影響如下: 1. 低挑戰低支持:導致冷漠、士氣低落和標準低。 2. 高挑戰低支持:引起焦慮和降低幸福感。 3. 高支持低挑戰:造成未達標、甚至滿足於不滿意的表現,未能認識到局限性。 4. 高支持高挑戰:專業養成和促進成長心態。 專業養成過程,學員需要面臨適當的挑戰,練習面對和解決問題,並從導師那裡獲得建設性的反饋。1920年代由Lev Vygotsky說明“近側發展”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描述學員需要接受指導的空間。導師需要識別學員的ZPD,即他們已經掌握的內容,以及應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以達到新的學習目標。導師對學員的及時且客製化的支持可視為鷹架。一旦學員達成他們的目標,鷹架就可以重新建立,擴展學員的ZPD到新的學習邊界。 導師生制度在學員專業養成中是一種具有高度利益的經歷,但也伴隨著挑戰,許多挑戰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創造開放和信任的氛圍;同理且尊重地傾聽彼此;並提供關於學員學術和專業成長的建設性反饋,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學員的專業養成計畫需要不斷改進。 導師生制度不僅是一種人際關係,其主要目標是促進學員的專業成長,並促進學科專業發展。最後,利用電影導演Steven Spielberg 的一段話來總結:「導師生之間的微妙平衡,不是把學員塑造成導師的樣子,而是給學員機會創造自己。」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