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六卷第四期 點閱次數:25 PDF下載次數:2 非典型猴痘案例
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 前言 猴痘病毒(Mpox virus)最初是1958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從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作為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個月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平均每年發現幾千例病例。
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病毒(中非/剛果盆地類型)和第二分支(西非類型)病毒,前者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致死率約為10%,且原本就已有發現人傳人案例。2022年5月從英國開始爆發的全球疫情,病毒株來自於致死率僅1%的第二分支。依文獻指出,2022年5月疫情開始至2023年3月8日,已確診86000多例病例,其中約65 人死亡(致死率為0.0008%),且絕大多數症狀輕微。 臨床表現 猴痘潛伏期通常為1-2週(潛伏期不具傳染力),症狀出現後可持續2-3週。 過去已知的猴痘典型症狀包括 ■ 發燒 ■ 寒顫 ■ 出汗 ■ 劇烈頭痛 ■ 肌肉酸痛 ■ 背痛 ■ 極度倦怠 ■ 淋巴結腫大:常出現於耳周、腋窩、頸部、腹股溝。猴痘早期症狀可能類似於水痘、麻疹和天花,但淋巴結腫大是猴痘的特有病徵。 ■ 皮疹:通常在開始發燒後1-3天內出現,通常集中在臉部(95%的病例會出現)、手掌、腳底。少數案例出現在軀幹、嘴巴、生殖器和眼睛。 ■ 皮損:皮疹從斑疹(底部平坦)依次演變為丘疹(微凸堅硬)、水泡(充滿透明液體)、膿疱(充滿淡黃色液體)直到結痂並脫落。 傳播 ■ 人畜傳播: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皮膚或黏膜損傷,便可能造成動物對人的傳播。 ■ 人際傳播:主要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或被污染的物體傳播。亦有母嬰垂直感染的病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2年發表最新研究,認為98%的猴痘確診者為男同志或雙性戀男性。WHO並於2022年7月27日表示,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是目前感染風險最高的群組,需注意性傳染的風險。 檢驗 由於正痘病毒在血清學上具有交叉反應性,抗原和抗體檢測方法無法提供猴痘準確的確認。因此,聚合酶鏈反應(PCR)是診斷此病毒的黃金標準。 病例描述 個案為33歲男性。2023/03/09 COVID-19確診後,3天後因喉嚨痛來到急診求助。他否認發燒或特殊用藥史(僅確診後使用症狀治療藥)。自承只有咳嗽有痰、流鼻水等感冒症狀。現場生命徵象為血壓125/80mmHg、脈搏125次/分、體溫37.5℃、呼吸18次/分。理學檢查發現喉嚨處呈現Grade 4 tonsillitis(扁桃腺和懸壅垂腫大)和潰瘍。
因為病患膿泡型態與國外過去診斷的病例不相符,住院收治後會診皮膚科,懷疑蕁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vasculitis),使用Dexamathason和Mycomb治療。 2023/03/14,外送正式報告:猴痘膿疱內容物及瘡痂PCR陰性、猴痘咽喉擦拭液PCR陽性、猴痘水疱液PCR陽性。 台灣目前法規與應對 中華民國111年6月23日衛授疾字第1110100867號公告,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完成病例報告,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 之前許多觀察性研究證明,接種天花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為85%。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核准以下兩種疫苗,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 1. JYNNEOS:活性減毒疫苗。
全球目前沒有獲得批准的猴痘特效藥,但在歐盟和美國,Tecovirimat於2022年被批准用於治療包括猴痘在內的幾種痘病毒,其作用機制為干擾正痘病毒屬表面蛋白質(VP37)以抑制病毒繁殖,成人口服劑量為600mg每12小時一次,共使用14天。
討論 過去猴痘典型病徵的膿皰往往較集中於面部和四肢,而非軀幹上。這次猴痘或許是因為來自於過去無人傳人案例的病毒株分支,不僅發病部位可能起於軀幹和生殖器等衣服遮蓋不易被發現的部位,起的疹子也較小,導致確診者第一時間無法被辨識出來進行隔離。加上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若病灶僅位於生殖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雖然猴痘致死率不高,患者的皮疹會於結痂脫落後留下疤痕。且臺灣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的民眾均為易感族群。 參考文獻 2. Mpox (Monkeypox) Data Explorer 3.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Multi-countrymonkeypox outbreak: situation update 4.Kantele A, Chickering K, Vapalahti O, Rimoin AW. Emerging diseases-themonkeypox epidemic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Clin MicrobiolInfect. 2016 Aug;22(8):658-9. doi: 10.1016/j.cmi.2016.07.004. Epub 2016 Jul 9.PMID: 27404372; PMCID: PMC9533887. 5. 猴痘圖片來源:Chadaga K,Prabhu S, Sampathila N, Nireshwalya S, Katta SS, Tan R-S, Acharya UR.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for Monkeypox: A SystematicReview. Diagnostics. 2023; 13(5):824. 6. urticaria-vasculitis圖片來源:Uptodate: Urticarial vasculitis 7. Barlow,Gavin; Irving, William L.; Moss, Peter J. 20.Infectious disease. Feather, Adam; Randall,David; Waterhouse, Mona (編). Kumar andClark's Clinical Medicine 10th. Elsevier. 2020: 517 [2022-05-09]. ISBN 978-0-7020-7870-5. 8. 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reatment |Monkeypox | Poxvirus | CDC 9. European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actsheet for healthprofessionals on mpox (monkeypox) 10. EuropeanMedicines Agency: Tecovirimat SIG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