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四卷第三期 點閱次數:41 PDF下載次數:0 老人虐待與辨識
一、前言 隨著人口高齡化的來臨,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同時老人保護的案件也逐年上升。然而相較於兒童及婦女虐待,老人虐待常常被我們所忽視。急診往往是發現受虐的第一現場,因此對急診醫師來說老人虐待的辨識以及即時的介入相當的重要。 二、老人虐待的種類 老人虐待可以分為七種,包括: 1. 身體虐待(physical abuse):最容易辨識的老人虐待形式,定義為透過物理性的外力導致身體疼痛或受傷,包括拍打、燒傷甚至是不當約束。另外刻意使用過量的鎮靜藥物致化學性約束也包含在此類。 2. 忽略(caregiver neglect):定義為照顧者沒有提供足夠的基本生活所需。包括沒有提供足夠的食物、衣物、衛生、醫療以及照顧。忽略是最常見的老人虐待形式,然而臨床上不容易早期辨識。 3. 性虐待(sexual abuse):包括未經同意的接觸、暴露、性暗示或是性侵害。性虐待在所有年齡層均有低報的狀況,在老年人更加嚴重。 4. 財務剝削(financial exploitation):定義為對老年人之財務進行非法或不適當的使用。透過欺騙或是強迫的手段迫使老年人主動或是被動將財產轉移均包含在此。 5. 心理虐待(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abuse):定義為透過言語或是行為造成受虐者心理的痛苦,如威脅、汙辱、銷毀或藏匿重要物品、孤立等。心理虐待常伴隨其他形式的虐待因此需多加留意。 6. 遺棄(abandonment):有照顧義務之人對老年人置之不理稱為遺棄,如將患者棄置在家中、醫院、安置機構、購物中心或是公共場所等。 7. 自我忽視(self-neglect):主要是因自身行為能力不足而無法照顧基本需求如進食、穿著、居住以及就醫。此種形式的虐待並沒有特定的加害人,然而無及時介入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三、老人虐待之辨識 通過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以及風險因素可以去評估是否有潛在的虐待。病史詢問應於舒適的環境中進行,並支開家屬、照顧者及朋友以避免因恐懼或尷尬而隱瞞。詢問的問題可以以下九個問題詢問: 是否有人在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下觸摸你? 是否有人要求你做你不願意做的事? 是否有人在未經同意下拿走你的東西? 是否有人傷害你? 是否有人罵你或是威脅你? 是否有簽署你看不懂的文件? 你會害怕家裡的人嗎 你會覺得很孤獨嗎? 在你需要幫助時會有人可以幫忙嗎? 此外若是患者態度表現出憂鬱、恐懼、退縮,或是在病史上有四處求醫、無法解釋的外傷等都須要提高警覺。 理學檢查是發現潛在虐待最重要的線索,其中身體虐待是最容易辨識的類型,尤其是當傷口出現在少見的位置或是有多處恢復程度不等的傷痕。在手腳上有出現束縛的痕跡需懷疑有不當約束。 若是患者身上有多個嚴重壓瘡、傷口未妥善換藥或是出現在非常見位置時要懷疑有忽略或是自我忽視。另外無行為能力的患者更要謹慎評估其皮膚狀況、衣著及衛生、營養與脫水狀況。 老年患者出現性病、生殖器外傷,或內衣褲有不正常的撕裂或染污、原因不明的行走或坐姿困難、甚至是口腔創傷須懷疑有性虐待的可能。 最後心理虐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及恐懼的表現,與其照顧者或家人有不當的互動,臨床上較不易判斷。 除了透過病史詢問以及理學檢查外,若是患者為高風險家庭也須提高警覺。常見容易導致虐待之風險因素包含患者本身有認知障礙、無行為能力、缺乏社會支持、有家暴史、女性、酒精濫用或精神病史以及無處理財務之能力等。另外患者的照顧者有精神疾病、物質濫用、無職、有暴力史、經境困難等都是可能有潛在虐待風險之因素。 四、結語 目前政府對於老人保護有提供適當的法律及管道供民眾使用。醫師身為責任通報人員應當加強對於潛在虐待風險的警覺並在發現有虐待事實時介入才能提高人民的福祉以及降低後續可能的醫療負擔。 參考文獻 1. Lachs MS, Pillemer KA. Elder Abuse. N Engl J Med. 2015 Nov 12;373(20):1947-56. 2. Bomba PA. Use of a single page elder abus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ool: a practical clinician's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elder mistreatment. J Gerontol Soc Work. 2006;46(3-4):103-22. 3. Hoover RM, Polson M. Detecting elder abuse and neglect: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m Fam Physician. 2014 Mar 15;89(6):4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