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四卷第一期 女性骨盆腔感染
國泰綜合醫院 急診醫學科 前言 骨盆腔感染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為女性上⽣殖道系統感染疾病之統稱,包含⼦宮、輸卵管及⼦宮附件等組織器官的感染,通常為陰道及⼦宮頸的上⾏性感染所致。好發族群為性活動頻繁及多重性伴侶之16歲⾄25歲女性,且為15⾄44歲女性最常⾄急診就醫的原因之⼀。此症多數初始於淋病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ea) 與砂眼披衣菌 (Chlamydia trachomatis) 之感染,並有與陰道菌叢變化症 (bacterial vaginosis) 、陰道滴蟲感染 (Trichomonas vaginalis) 等多重微⽣物合併感染之可能性。染病的風險因⼦則包括:多重性伴侶、性病及骨盆腔感染病史、性虐待病史、經常性的陰道灌洗、⼀個⽉內有⼦宮內避孕器植入、青少年及年輕成⼈、低社經地位、墮胎史。骨盆腔感染主要長期後遺症包括:慢性骨盆疼痛、不孕及⼦宮外孕。若疾病發展成卵巢輸卵管膿瘍 (tubo-ovarian abscess) 並且合併有破裂的情形,則有5%⾄10%之死亡率。 臨床表現 最常⾒症狀為下腹痛,疼痛性質可以是悶痛或絞痛。其他表現包括異常陰道分泌物、陰道出⾎、延長的經期或是經⾎量的增加、性交後出⾎或是解尿疼痛等下泌尿道症狀。其他較不常⾒之症狀包括發燒及噁⼼嘔吐。好發於⽉經週期剛開始或是結束時,即黃體素濃度低且⼦宮頸粘膜屏障較薄之時。 診斷 女性骨盆腔感染並非基於單⼀檢驗或⾝體檢查結果來診斷,⽽是綜合病史、臨床表現、⾝體檢查、影像學以及實驗室檢查來做判斷。因爲沒有可靠精準的診斷⼯具,故診斷骨盆腔感染前,⾸先需排除其他鑑別診斷,包括盲腸炎、⼦宮內膜異位症、⼦宮外孕、卵巢扭轉等可能疾病。 骨盆腔內診時有⼦宮頸位移痛 (cervical motion tenderness) 、⼦宮或⼦宮附件壓痛 (uterine or adnexal tenderness) 之⼀為診斷之基本條件,再加上其他條件可增加診斷之準確性,若還是無法確診,則可使⽤檢查或術式幫助診斷。
治療 應根據患者的症狀給予所需治療,這包括了⽌痛、⽌吐、退燒、輸液補充並且再加上經驗性廣效抗⽣素。非類固醇型消炎藥 (NSAIDs) 對於治療骨盆腔感染所造成的疼痛相當有效。給與有嘔吐及明顯脫⽔的患者靜脈輸液補充。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的治療指引,⼝服或非腸道抗⽣素在無懷孕、輕微到中度嚴重的骨盆腔感染患者的治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多數患者可以給予⼝服藥並於⾨診追蹤治療,僅有少數患者需住院治療,包括:無法排除有緊急⼿術的可能、懷孕、⾨診治療失 敗、服藥順從性不⾼、嚴重⾼燒嘔吐脫⽔、卵巢輸卵管膿瘍。
由於骨盆腔感染的診斷是建立在病史以及排除其他疾病⽽成的臆測,故僅單靠這些臨床證據診斷的敏感度跟準確度不⾼,為了減低骨盆腔感染所造成的長期後遺症風險 (不孕、⼦宮外孕、慢性骨盆疼痛等) 風險,因此寧願降低診斷的⾨檻並且給予適時治療也不要延誤即時治療的時間。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