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四期
刊登日期:2020/08/24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3(4) : e2020030410回上頁

國際城市搜救隊伍醫療小組的功能及台灣經驗

何驊1 潘師典2 
1永康奇美醫院急診部
2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

國際城市搜救隊簡介

在歷經1985年墨西哥市以及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後,發現因現場沒有足夠的規範及共通的語言,使得前來救援的各國搜救隊無法有效率且安全的執行任務及協調合作,故於1991年在聯合國的人道事務協調廳(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UN-OCHA)下成立國際搜救顧問團(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 INSARAG)來進行協調並訂定各種規範,於2005年開始進行隊伍的認證/再認證制度,於2008年頒定的「國際搜索與救援指南與方法」並在2011、2012、2015及2020年皆有更新版本,其目的包含了發展國際城市搜救(Urban Search and Rescue; USAR)有效率的搜救流程及行動準則、強化城市搜救隊在災難現場的協調與合作、加強在災害易發生地區的準備工作、訂定工作指引跟流程、分享各國內及國際城市搜救隊伍的經驗。國際城市搜救隊伍依行動能力的不同區分為重型、中型及輕型,而不論哪一類型的隊伍都是由指揮管理(Management)、搜索(Search)、救援(Rescue)、醫療(Medical)及後勤(Logistics)這五種元素組成。

  醫療組的成員必須要符合三個基本的要求:1).擁有合格的醫事人員證照 ,2). 熟知國際搜救顧問團的運作模式以及3). 熟知城市搜救隊伍所有的規範及能力。成員的職責在於參與決策時提供醫療建言,如同隊醫般地做健康監測及救治,與控犬員合作制定搜救犬(K9)的醫療處置計畫,提供災民緊急醫療照護,對於現地環境及公衛體制做評估提出健康安全的建言,在偵查作業時收集相關的醫療資訊,制定並持續更新緊急醫療疏散及撤離計畫,在救援至早期回復的過渡階段提供醫療支援,最後將以上資料紀錄及管理並完成任務後報告書(After action report; AAR)。當隊伍抵達災區後會先建置行動基地(Base of Operation; BoO)(圖一)來安頓好人員及裝備,並於接獲任務後前往作業區(Worksite)前進救援。醫療撤離計畫(MEDEVAC)、行動基地的水源及衛生、危害物質或廢棄物、傳染病隔離及心理健康的監控及管理等都要隨時與指揮管理組成員協調作業,醫療組成員除了要有一般的疾病及外傷的處置能力外,更要求這樣的能力在倒塌建築物中依舊可以執行,作業區內的傷患則先分別由搜尋小隊及救援小隊處理,再由醫療組成員完成初步的安全保護、評估、處置、及固定,才由醫療組偕同救援小隊一同把傷患救出,救出後則後送至附近的緊急醫療隊(Emergency Medical Team; EMT)做後續的處置,另外,當地災民死亡處置必須符合當地的文化及政府公佈的處置計畫。在醫療組完整的訓練中,會將訓練及認證分成數個模組,包含基本的城市搜救隊伍概念、醫療組的組織及規劃、疾病及外傷的處置、搜救現場工作的流程及規範、及各種大小不同的演練。每個模組約莫需要五至七天,通常訓練為期二至三年,若是訓練不到位當然也有可能需延長時間。因為每次出隊時,時間上及身心狀況能配合的人力可能都不同,接受訓練後組成醫療小組的常備人力應該會是正式出隊的兩倍。同時除了醫師外,也應有護理師或高級救護技術員一同參與。

圖一 作業基地


台灣國內外經驗

台灣參與國際人道救援的經驗相當豐富,2000年印尼本古魯7.9級地震、2001年薩爾瓦多7.6級地震、2003年伊朗巴姆6.7級地震、2004年南亞9.0級地震海嘯、2006年印尼日惹6.2級地震、2008年中國汶川7.9級地震、2010年海地太子港市7.0級地震以及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6.3級地震等都有派隊前往救援,但近年來因為國際搜救顧問團認證/再認證制度更加完善,而不屬於聯合國一員的台灣是無法參與國際搜救顧問團的會議並得到認證,使得近年來我國的地震應變能量與知識和國際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然而,2016年台南地震和2018年花蓮地震重創台灣讓我們也意識到需要跟上國際腳步的重要性。於2018年底消防署特搜隊進行三十六小時不間斷演練,並力邀英國重型救援隊的專家依聯合國國際搜救顧問團的認證要求來評測,評測的方式包含面談、演練觀察及文件審查。


台灣107年認證演練經驗

整備期: 

評核內容包含國際搜救顧問團中聯絡人設置、決策管理方式、虛擬現場作業協調中心(Virtual On-Site Operations Coordination Center; V-OSOCC或簡稱VO)作業、篩選及補足出隊人員的系統、城市搜救隊的成員架構、成員訓練、通訊及定位技術、文件準備等九大項。建立完善的的出隊前人員及犬隻健康檢查(Medical screening)是篩選出隊人員系統中重要步驟,在集結出發期能快速又有效的挑選執行任務的成員(表一)。而文件準備包含了所有成員清單及隊伍概況說明、緊急聯繫方式、設備清單及通訊設備數據庫、成員及隊伍旅行文件及簽證、依危險品條例的託運聲明、管制物品清單包含管制藥品清單、疫苗接種計畫及登錄、成員保險及涵蓋內容、提供醫療組成員有效醫療資格證明文件以及搜救犬所需過境文件及晶片設定等。然而目前管制藥品的攜帶制度仍未完善,還需衛生主管機關的支持及規劃,疫苗接種登錄的也需要融入消防體制中人員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才更有辦法達到標準。

表一 


集結出發及抵達受災國

評核內容包含是否能在接獲通知十小時內抵達指定出發點、文件有效使用及裝備的監測及維持、收集受災國相關重要資訊並分析信息、以及作業基地的架設標準。搭建基地內醫療站來治療成員及犬隻、設立消毒及衛生設備、食物及水的保存、廢棄物及垃圾管理等都是醫療組成員需要介入並規劃的內容。醫療組成員必須參與作業基地內的衛生安全、人員休息以及感染控制的討論及規劃,而不只是單純的在醫療帳內執行醫療行為而已。

搜救作業期

醫療照護的評估重點是在於是否有能力在倒塌建築物內提供緊急醫療照護從接觸患者開始,到脫困期間,到交接給後現專業醫療隊伍之前。 內容包含一般健康照護的監測及治療、局限空間內照護包含現場截肢、與控犬員合作的緊急犬隻照護、針對嚴重外傷、疾病及死亡制訂策略及流程、傷患治療的記錄表以及紀錄總表的設計。此外也需要有所有成員健康管理表來監測生理及心理的變化。

撤離期

終止任何搜救作業後,並將資訊如數告知現場運作協調中心、協調物資捐贈、運輸事宜以及辦理離境程序開始撤離,再經由接待及撤離中心出境回國。

在國內搜救隊以消防體系為主體,在加入外部人員如醫師、護理師與結構工程師等是一大挑戰,然而藉著接受符合國際搜救顧問團規範的訓練,都將能更清楚的界定醫療組在隊伍中的角色來強化台灣未來對於地震災害的能力提升。有足夠的事前準備與計畫是可以防止不良的結果產生,並調整好步伐來完成任務。




參考文獻

1. INSARAG Guidelines 2020

2. IEC/R Checklist 201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