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三期 急診醫師的幸福與精力復原
在眾多專科醫師中,急診醫師是最棒和最充滿活力的一群。什麼因素讓急診人能這樣呢?為了讓我們更能知道如何活在生命的高峰,我們首先得要對幸福和恢復活力有所了解: 憂鬱的反義詞並不是開心幸福,而是精力的復原(resilience)。 幸福並不是獲得什麼物品,幸福反倒是一種主觀狀態,覺得狀況很好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如何能常常感到幸福呢?我們都內建幸福探測器,而這指標就是我們自己每天正向情緒的多寡,和生命是很有價值的感覺。正向心理學專家Martin Seligman 說 幸福有三大成分,愉悅、有參與感和覺得有意義。有參與感和有意義,似乎才是幸福最重要的因素。Seligman 說 50%的幸福感是由基因所影響,所以天生是開心或天生容易苦悶,只有對幸福感起一半的作用。其他的情況,例如身體健康,則只佔幸福感的 10% 。最後影響幸福感40%的部分,則是我們能自己控制的,而且牽涉到我們對有意義的生活,能夠用心參與到什麼程度 。能用心參與對生命有意義的活動 ,顯然是幸福的根源。 另一個對幸福更好的詮釋就是精力復原,這也是讓急診醫師更能好好地去面對每日的工作壓力的概念,加強精力恢復的能力顯然是處理過勞(burnout)的大原則,而且最終也將能引導我們到喜樂和幸福,即使工作的環境和情況很糟。回憶一下最糟糕的情況,病人走著進來急診室,但短短數小時後你得跟家屬宣告病人死亡,在這種時刻我們或許就讓情緒潰堤,一直殘暴地自我批判?或者我們去壓抑所有的感覺,一直承擔直到感覺壓不住為止?亦或,我們能找尋一絲曙光,把它當作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練習慈悲的課程,甚至是凝視、沈思死亡的機會。無論在任何多糟多難的情況下,有能力發現和梳理出正面的意義,就是精力復原力。既然急診醫師是個帶有巨大壓力的職業,我們更需要學習如何達到精力復原。為了在從事急診時能幫助大家有更多的復原能力,我們整理出了一些方法。以下方法都很有效,我們鼓勵大家從今天就開始實行: 撰寫經過或口頭敘事 將創傷的經驗轉化成別人聽得懂的故事來呈現和敘述,能將很多具有傷害性的情緒或記憶轉變成幫助我們成長的機會。紀錄的方式可以是用說的,把故事錄到手機裡。也可以是用寫的,或是把這些故事說出來,都是能將負面經驗轉化成正面感覺的方式。 靜思冥想 靜思冥想(Mindfullness; ㄧ種減壓訓練) 能維持內心平靜和控制情緒爆發,對個人健康和減少過勞有深刻的影響。只要在深深的吸氣後,非常慢地將氣吐出來。這樣能加強副交感神經所以內心會感受到平靜和安定。你可以在接每個病人前就練習一次,並將這種練習變成一種習慣。 找同儕照看 能和有經驗,有同理心和能在情感上支持我們的同事,一起討論衝擊性或是壓力性的創傷事件,是最具有療效和幫助的。若能加上急診特有的幽默當然更好。幽默是很棒的適應技巧。 找到你的舞台 研究發現,能在急診找到自己的舞台的醫師比較不會過勞,能在急診做得比較久,而且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更滿意。找到舞台這事不必大費周章搜尋研究,它可以是加入當地或全國性的社區服務,做志工,教學,當別人的導師,探索醫學下的人性面,寫作,畫畫,攝影。或許也可以是學習其他醫學領域再進修。 教育 教學不限於醫學系學生或是住院醫師。專科護理師,助理,護理師,技術人員,以及EMT 救護員,皆可因為急診醫師的經驗及專業知識而獲得幫助。也可以教育一般民眾以及我們的病患。記住,“醫師”的英文字源來自拉丁文,本意就是”教育者“。 個人成長 寫出個人任務宣示以及實行計畫。尋找與你工作及個人核心價值相似的幫助和支持系統,來達成設定的目標。這可能有許多方式,包括個人整理能力訓練、時間管理課程、以及對你個人設定任務外的事學習說“不”。 同理心 同理心是治療人性喪失的最佳解藥。同理心是了解與感知別人觀點的能力。有多種的資源可來建立起同理心,包括書籍,工作坊,以及網路資源。與你的家人,朋友以及急診以外的工作夥伴保持聯繫。 照顧自己的需求 我們在照顧別人之前,要先把自己照顧好。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以及充足的睡眠,比較容易恢復充沛的精力。記得運動和鍛煉你的身體,“每天慢跑遠離憂鬱” ,花時間讓自己享受一下。將你的愛好的活動排入個人行程和班表裡 把低潮侷限在一段期限內 「認真工作,認真玩樂」 這句話,可能並不完全適合每個人。要了解自己的極限,以壓力小的活動取代壓力大的活動來獲得平衡。要是用看恐怖電影作為放鬆心情的選擇,或是本該放鬆的假期變成了危及性命的冒險之旅,都會使我們的腎上腺素始終亢奮,導致感覺和感情分離嚴重,並且阻礙情緒上的表達,最後也越來越加重我們不人性化的情況。 精力復原是一種選擇,選擇如何去應付每個風暴和在有狀況的時候做出最佳反應。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發展和特意培養的。在我們更能了解自己,更能開放地討論急診工作的耗損和醫師健康的重要性,這樣,我們就能在每天都有更佳的適應力。 參考文獻 Rosanna Sikora, Laura McPeake, Arlene Chung:Happiness and resilience in the life of an emergency physician. In:Rita A. Manfredi, Julia M. Huber. Being Well in Emergency Medicine:ACEP’s Guide to Investing in Yourself.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2017; 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