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一期 點閱次數:44 PDF下載次數:3 中暑與中熱衰竭
流行病學與生理機轉 熱衰竭和中暑發生於我們身體熱產生的速度大於排除熱的速度,代謝率增加,進而產生更多無法處理的熱,陷入惡性循環。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熱衰竭和中暑全球發生率和重要性逐年上升,熱衰竭和中暑對器官系統造成的傷害包括電解質、急性腎損傷、和發炎反應。大量排汗短時間內形成的低血鈉會造成腦水腫、意識混亂。脫水造成休克,會造成急性腎損傷,如果合併橫紋肌溶解,更加重惡化。全身發炎反應形成類似敗血性休克症狀、嚴重時可進展為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臨床表現與診斷標準 中暑和熱衰竭的診斷仍以臨床表現和病史為主。下表列舉了中暑與熱衰竭不同之處供參。
熱傷害因熱來源的不同可區分為傳統型、運動型和密閉型熱傷害。 傳統型:患者以老人、無法表達熱或口渴的病人為主,他們熱調節的能力較差,許多老人在發病後1至3天內死亡,死亡率超過50%。 運動型:時常發生在運動員、軍人或一般需勞力的工作者上,可以在六十分鐘內發生,且不一定在很熱的環境裡。補充水分使得低血鈉問題更加嚴重,危險因子包含來自同儕或教練過多的要求和壓力、較低的身體素質、感染、先天性疾病(例如 andydrosis、ectodermal dysplasia)、酒精和藥物(例如安非他命),時常被誤診為脫水或熱衰竭,也因為時常發生在年輕健康的族群,即時的辨識及治療下,死亡率很低(<5%)。 密閉型:青春期前孩童屬於危險族群,他們擁有較高比例的表面積,導致熱吸收速率的增加、尚未發展完全的熱調節系統使得熱發散效能降低以及較小的血流量及流汗速率。典型的案例是小孩在熱天被關在關掉空調的車中,密閉車能在10分鐘內達到54-60°C的高溫。 治療與預防 治療主要分成溫度控制以及症狀控制。溫度控制為最重要的治療,只有心肺復甦術優先於此治療。溫度下降速率要大於每分鐘0.1°C,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需要下降到多少度才是最安全的,臨床上溫度控制目標是小於39°C。 外部降溫主要使用傳導和蒸發法。傳導法主要是冷水浸泡法,將病患放置在水面佈滿冰塊的容器之中。蒸發法為使用濕毛巾擦拭全身,於脖子、腋下、鼠蹊部放置冰敷袋、冷卻墊、冷卻毯等,並且使用風扇通風。內部人體降溫主要可以使用靜脈給予低溫輸液(4°C),以及經由鼻胃管、導尿管給予低溫生理食鹽水盥洗,但此類治療並未有明確證據,為外部降溫的輔助性治療。在外部降溫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之下,體外心肺循環(cardiopulmonary bypass)、非侵入性外部冷卻系統(Noninvasive external cooling system),或是血管內降溫器(Endovascular cooling device)可以考慮,目前治療指引還並未使用此類治療,但個案例報告顯示正面成效。目前沒有藥物被證實對於退燒有幫助,甚至對於病人有凝血以及肝功能異常的副作用。退燒藥如Aspirin或Acetaminophen的降溫生理機轉和熱衰竭並不一樣,治療惡性高熱的Dantrolene也被證實對熱衰竭並無治療效果。
結論 熱衰竭和中暑可以預防,避免暴露在炎熱的環境下、保持良好的通風、補充足夠的水分、提高警覺等等,減少發生率。醫護人員需要及早辨識以及給予降溫治療和症狀治療。目前對於熱衰竭的病生理以及治療的機轉仍未完全了解,是否有更好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來預估短期和長期的預後、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來減低發炎反應和多重器官衰竭等併發症,都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