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七卷第六期 單側肢體無力、癲癇發作 – 常被忽略的腦靜脈竇血栓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急診醫學科 一、前言: 年長者以肢體無力神經學症狀為主訴,是急診常見的診病徵象,年長者罹病的“非”典型臨床表現,比例相較高,且合併其他慢性病或是使用藥物治療也非少數,導致檢查檢驗選項或是疾病診斷延遲。臨床醫師應依循“病史和身體診察”,佐以“過往病歷回顧“等的診病邏輯,思考和鑑別致病的病生理機轉,配合臨床表徵與資訊,釐清可能病源,並予以適當的處理。本文著重討論“腦靜脈竇血栓”,臨床分析,佐以正確的影像工具選擇和鑑別判斷、及釐清病源的影像思辨。 二、案例討論: 年長女性,多種慢性疾病史,包括高血壓、痛風、高血脂,規則服藥物控制。就醫時,家屬代為描述:突發右側肢體無力 (muscle power 3分),困難自行移動而就醫,近日內無發燒或是呼吸道症狀,無頭痛或是複視,亦無嘔吐。在急診檢傷的評估如下: 意識清楚:E4M6V5,血氧濃度:95 %, 體溫:36.7 ℃, 脈搏:99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壓:165/105 mmHg 。焦點式身體診察,無明顯眼顫或瞳孔不等大。疑似中風並啟動中風團隊和相關程序,進行系列檢驗以及電腦斷層(CT)檢查(圖一)。 圖一、腦部電腦斷層影像。左圖,腦部電腦斷層橫切面影像(未施打顯影劑)。右圖,腦部電腦冠狀切面(未施打顯影劑)。左腦頂額葉呈現出血,且明顯腫脹(橘色*),腦皮質腦迴 (cerebral cortex and gyrus)邊緣不清楚(白色箭頭)。 臨床過程一:審視CT (含contrast medium)影像後,因呈現腦出血的徵象。同時,就醫後50分鐘,病人出現全身性抽搐(seizure)約 1分鐘。鑑別診斷為何?如何進行檢查? 臨床分析與進一步診察:1. 常見的高血壓相關的腦出血部位,putamen 基底核、thalamus 丘腦、cerebellum小腦、brainstem腦幹 2. 出現神經學症狀(癲癇)。因為病人出血的部位,非一般認知的非創傷動脈出血的常見位置,佐以病人的癲癇表現,懷疑“腦靜脈竇栓塞”,故進一步安排注射顯影劑的CT檢查(圖二、圖三)。
圖二、腦部電腦斷層影像。左圖,橫切面影像(未施打顯影劑CT),白色箭頭顯示相較”hyperdense”,且與周圍腦組織邊緣模糊。右圖,腦部電腦冠狀(coronal view)切面(施打顯影劑後CT)。腦部頂葉的靜脈上矢狀竇(superior sagittal sinus)血管顯影缺損(filling defect)(紅色箭頭),右圖的疑似血栓(紅色箭頭) ”empty delta sign”。
圖三、腦部血管重組3D影像。左圖,動脈重組。右圖,靜脈重組。右圖影像在左腦和頂葉的血管成像部分減少。 臨床過程二:臨床臆斷,“左側硬腦靜脈栓塞-上矢狀竇靜脈栓塞。病況穩定的狀況下,安排血管攝影並施行血管內取栓術。數日後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圖四、腦部核磁共振影像,取栓後腦部冠狀面影像。左圖,T1WI影像,腦部頂葉的靜脈上矢狀竇(superior sagittal sinus)血管顯影缺損(紅色箭頭)。右圖,血管重組後3D影像。 三、影像解析: 病人呈現神經症狀,安排注射顯影劑後CT影像,血管的解剖部位充滿相對“高顯像”與否,是判讀的焦點之一,關鍵的“充填缺陷”(filling defect)的表現(如圖二、三),在臨床的意義為“動脈或是靜脈的栓塞”,需積極處置。CT結果解讀“無法確認病灶或是無明顯異常”,可起因於“完整CT選項和條件的選擇、疾病病程”,建立正確的影像判讀和診斷的基礎,佐以臨床的分析相互呼應,審慎思考後,再開立適當的檢查施作條件,期待避免臨床常規和所謂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的謬誤。 判讀影像時,運用病生理學與鑑別診斷的概念,例如”empty delta sign” 的表現,常見於注射顯影劑後的靜脈血栓,“hyperdense sinus and cord sign”(圖二)可出現於血栓形成已經7-10天的進程。所以,影像與臨床表徵互相驗證,並審視病灶附近的參數,分析結果,再做出結論或是處置決策,可減少病人反覆檢查或是延遲處置的可能。磁振影像於T1WI、T2WI (T1、T2權重影像)、FLAIR(反轉恢復序列)顯示在左側上史狀靜脈竇內有高信號物質(圖四),DWI (擴散加權影像)呈現低信號,磁敏感加權影像(SWI)呈現極低信號,施打顯影劑後的影像顯示此物質並沒有改變信號強度。 另外,病人出現非創傷性腦出血,應安排注射顯影劑的CT,甚至靜脈影像態的電腦斷層(CTV)。 四、臨床和影像判讀思辨: 腦硬膜靜脈竇(Dural venous sinuses)是多處腦內靜脈回流匯集的稱呼,產生阻塞時,一般所謂腦靜脈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分為腦硬膜靜脈竇栓塞(dural sinus thrombosis) ,腦皮質靜脈栓塞(cortical vein thrombosis),深部腦靜脈栓塞 (deep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硬腦膜靜脈竇血栓的形成,是腦靜脈血栓的累積,可合併存在皮質或深靜脈血栓。文獻指出,腦靜脈栓塞約佔人口的0.5%,診斷時若能佐以危險因子分析,正確診斷的機率或可提升至85%,常見的危險因素,如荷爾蒙相關(如口服避孕藥)、懷孕、產褥期,類固醇使用,甲狀腺功能亢進;另外,蛋白質S缺乏症,紅血球增多症;顱骨異常、頭部外傷、感染(包括,感染COVID-19相關的血栓症候)、脫水、敗血症、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疾病等。 腦靜脈血栓的臨床表徵,常不具特異性。包括頭痛(90%)、頭暈、意識改變、視野缺損、嘔心嘔吐、眼視乳頭水腫(papilledema)、神經症狀(約50%)、癲癇(約30%)、甚至昏迷等。引起腦靜脈竇血栓的病理機轉,目前尚不甚清楚。病灶部位,腦部上矢狀竇或是橫靜脈血栓為相較常見。 硬腦膜靜脈血栓的治療,抗凝劑的使用為第一線治療方式,進一步的介入治療,包括微導管血栓溶解或血栓取出。 五、影像診斷與陷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傳統診斷腦部血管的“黃金工具“。然而,CT對於血管病灶,注射顯影劑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選擇決策,也可利用電腦影像重組血管的解剖位置,輔助判讀分析與對應。此外,腦靜脈血栓在磁振造影與電腦斷層相似,唯病灶相較明顯和明確,臨床如何做出選擇,可依資源的運用而定。病人處於嚴重脫水、貧血狀況、嚴重心衰竭等,可造成血流的變化,引起顯影劑的充滿時機改變,進而造成判讀的誤差。 腦靜脈血栓的鑑別診斷,包括1. hypoplastic venous sinuses 2. 蜘蛛網膜顆粒(arachnoid granulation), 蜘蛛網膜向顱內靜脈竇的突出,為先天病灶3. 硬腦膜下血腫( subdural hematoma) 。 結論和學習重點: 1. 影像的施作時機和工具選擇,應考慮臆斷病灶的病生理情況。 2. 非創傷性腦出血,多樣態的CT條件應安排,包括CTA和CTV。 3. 判讀CT影像,些微(subtle)的變化,需借助病灶周圍的變化。 參考資料 1. Hirsch S.M. et al. Intracranial venous thrombosis: imaging signs and common pitfalls. Revista Chilena de Radiología. 2010; 16(4): 175-187. 2. Magalhães Oliveira I. et al.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maging patterns. Radiol Bras. 2022;55(1):54–61. 3. https://radiopaedia.org/articles/cerebral-venous-thromb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