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七卷第六期 傳染性體液暴露之風險評估與急診處置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內科 醫療人員有相當高的風險產生針扎,也有可能不小心被病人血液體液碰到自己的皮膚傷口或口眼黏膜,偶然也會有民眾不小心被不明針頭或其他醫療癈棄物刺傷而到急診就醫。 理論上存在在血液或組織的病原,就有可能藉由器械針扎傳染的風險,但目前有被報告過因器械針札而傳染的病原體只有20多種(table 1),其中又多半是罕見的病例報告,當中比較常見具有臨床意義的是B型肝炎(HBV),C型肝炎( HCV)和後天免疫不全病毒(HIV)。當中最大的風險是HBV,如果來源病人的HBeAg是陽性的話,針札後的傳染風險有6-30%,而暴露來源HCV陽性的話針扎傳染機率是1.8%,而HIV陽性其針扎傳染機率是0.3%,黏膜暴露傳染機率是0.09%。 針扎或暴露後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之後掛號就醫,依各醫院流程在門診時間掛感染科或職業病科就診,但在非門診時間,就會到急診就診。掛號時暴露者和暴露來源需同時掛號並抽血檢查,如果是醫療機構人員暴露,會要在其院內相關系統進行通報。 問診 傳染主要的風險因子包括病原種類、血量多少、受傷深度,所以病史詢問包括受傷部位及原因,還有暴露者及暴露來源的相關的疾病狀態,主要是B型肝炎,C型肝炎和後天免疫不全病毒(HIV)及梅毒,其中最重要是確定暴露者是否已得過B肝或有打過疾苗有抗體。另外可能經血液體液暴露的疾病其實不只這些,如果暴露來源是醫院中的病人,可以注意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感染疾病。萬一暴露來源不明的話,需要更詳細的詢問記錄暴露的地點、方式,以評估後續風險。 傷口評估處置 建議以流動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或暴露黏膜,這些事通常暴露者在到院前已進行完畢,到院後一般不需要再沖洗,就診後評估傷口是否需要包紮縫合,考量是否需要破傷風疫苗等一般傷口處置。 開立檢驗項目 多數醫院有針扎體液暴露流程,檢驗項目都是組套,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提到anti-HIV、anti-HBc、anti-HBs、HBsAg、anti-HCV、TPHA、RPR/VDRL等,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其組套項目為antiHCV、HBsAg、HBsAb、HBcAb、 STS(RPR test) 、GOT、GPT、HIV,暴露者和暴露來源檢驗項目是一樣的。需要有暴露來源的同意書(同意檢驗HIV)及接受抽血,但如果暴露來源者不明或不願接受抽血的話,就只抽暴露者的血。 緊急預防藥物給予 一般流程追蹤4種疾病,其中C肝沒有緊急預防藥物。 B肝緊急預防需要在24小時內注射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及HBV疾苗。由於醫療人員大多數都已有抗原或抗體,多半不需要緊急預防,然而萬一暴露者未得過B肝又沒有抗體,這時需要立即通知檢驗室及相關單位進行快速檢驗暴露來源的血,因為會來急診就醫常是在夜間或假日,病毒檢測依平常流程可能無法在24小時內出來。如果暴露來源B肝檢測是陽性或暴露來源不明而暴露者本身未得過B肝又沒有抗體,要在急診給與緊急預防。 梅毒如果暴露來源檢測陽性,在暴露48小時內可以給予penicillin注射預防,所以可以排2天內門診,等報告結果後,由門診的感染專科醫師評估,除非從病歷上就已知扎傷來源是活動期梅毒陽性患者,不過這情形機會不多,一般病人如果診斷出梅毒,即會接受治療,很快的病情就可以在48小時控制不具傳染力。但如果扎傷來源不明的話,是否要給penicillin預防不太容易決定,目前未有相關報告傳染機率,但可能機率應該不高,萬一得到的話治療也不困難,臨床常不會給予預防。 HIV要在暴露24小時內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預防,如果擔心有風險可以先在急診1-2 天的口服藥(考慮自費),之後再到門診看暴露來源的報告,如暴露來源HIV陰性即可停止給藥。如果是暴露來源未知的情形,常表示接觸的醫療器具及體液已離開人體一段時間,由於HIV病毒在體外相當脆弱,離開人體一小段時間後的傳染力不高,但急診依然可以和暴露者討論後,先給1-2 天的口服藥,之後再到感染科門診評估是否後續給藥。 安排後續追蹤 確認醫院抽驗的檢驗報告出來的時間,安排醫院負責針扎流程的科別兩三天內的門診。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