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六卷第一期
刊登日期:2023/02/24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6(1) : e2023060113回上頁

VF電不回來?是否該試試其他方法

余尚諺1、周煜旋2、黃景嵐3、周志中2,4,5,6、林晏任2,4,5,6  

1彰化縣消防局田尾分隊2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3彰化縣消防局和美分隊4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5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6國立中興大學醫學院


文章出處:Cheskes S, Verbeek PR, Drennan IR, McLeod SL,Turner L, Pinto R, Feldman M, Davis M, Vaillancourt C, Morrison LJ, Dorian P,Scales DC. Defibrillation Strategies for Refractor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NEngl J Med. 2022 Nov 24;387(21):1947-1956.


前言

現今去顫電擊的技術持續進步,但OHCA病人出現難治型心室顫動(Refractoryventricular fibrillation)還是很常見。但我們能做的除了持續的標準去顫(Standarddefibrillation)外,Double sequential external defibrillation(DSED)Vector-change (VC) defibrillation都被提出作為難治型心室顫動病人的去顫手段。本文主要是評估難治型心室顫動病患使用DSEDVC去顫與標準去顫方式對於預後的差別。

簡介

去顫手段根據電極貼片的位置不同跟電擊次數的不同分為以下幾種:

1. 標準去顫(Standarddefibrillation) 


圖片來源: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7304

說明:維持原本右上左下的貼片貼法,並在兩分鐘循環的CPR後分析心律再進行電擊。

2. Vector-change去顫(VC defibrillation)


圖片來源: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7304

說明:貼片位置是在心臟的前胸和後背處,其餘流程與標準去顫相同

3. Doublesequential external defibrillation(DSED) 


圖片來源: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7304

說明:一組貼片維持原本右上左下,另一組貼片使用前胸後背的配置,兩組去顫器中間有一秒鐘的delay以防止同時電擊造成機器損壞(先採右上左下電擊在前胸後背電擊)

 

實驗設計

此篇randomized-controltrial收錄了加拿大6間醫療機構總共405個病人。

l 納入條件:

至少18歲以上的OHCA且為難治型心室顫動的病人(難治型心室顫動定義:在CPR過程中,至少經過3次標準去顫電擊仍呈現心室顫動者)

l 排除條件:

1. 創傷OHCA的病人

2. Do-not-resuscitate(DNR)的病人

3. 溺水、低體溫、上吊、或懷疑藥物過量造成OHCA的病人

4. 初始心律不是VF的病人

5. 三次電擊內VF就終止的病人

l 預後條件:

1. 出院時存活率(Survival tohospital discharge)

2. 終止心室顫動(Termination ofVF)

3. 恢復自發性循環(ROSC)

4. 出院時良好神經學功能(Goodneurological outcome at hospital discharge)


結果

最終405個病人,有136人仍維持標準去顫流程,有144人使用VC去顫,

 125人使用DSED。結果顯示接受DSED比接受標準去顫的病人有較高的出院時存活率(30.4% vs. 13.3%; relative risk, 2.21)、較高的終止心室顫動機率(84.0% vs. 67.6%; relative risk, 1.25)、較高的恢復自發性循環率(46.4% vs. 26.5%; relative risk, 1.72)、及出院時較好的神經學預後(27.4% vs. 11.2%; relative risk, 2.21)VC去顫則是相較於標準去顫有較高的出院時存活率(21.7% vs. 13.3%; relative risk, 1.71)、較高的終止心室顫動機率(79.9% vs. 67.6%; relative risk, 1.18),但在恢復自發性循環率(35.4% vs. 26.5%; relative risk, 1.39)和出院時神經學預後(16.2% vs. 11.2%; relative risk, 1.48)則沒有顯著差異。

 

討論

此篇研究顯示具有難治型心室顫動的OHCA病人,接受DSEDVC去顫都比標準去顫有較高的出院存活率。理論基礎來自於,如果去顫電擊失敗,纖維性顫動會持續在心臟接受電壓和電流梯度最低的區域上,而左心室偏身體後方,則是標準貼片連線上,離電流最遠的區域,因此最可能去顫失敗;VC去顫則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而DSED則是短時間內提供第二次額外電擊,會讓可能失敗的第一次電擊有更高機率在第二次時去顫成功。

以最快抵達現場的消防人員來說,目前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能提供快速的判斷並是否電擊,對於心室纖維顫動(VF)及無脈性心室頻脈(pVT)OHCA病患是一大福音,然而部分對電擊無效的難治型心律,卻造成了極大困擾。此篇文章也提到醫療端就算無法提供兩台去顫電擊器的使用,有鑑於VC去顫也能提高病人的出院時存活率,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研究中也提到一些限制,因為遇到Covid-19疫情的爆發在許多急救流程上的改變而必須提早終止收案,導致樣本數沒有達到原本計畫的而產生偏差。另外也無法確實各區域是否維持高品質的CPR流程,可能造成病患預後的不同。VC去顫相比標準去顫的結果也應小心詮釋,因為優勢並不明顯且ROSC比率跟神經學預後並無顯著提升。最後,在偏鄉地區要實行DSED是困難的,畢竟有一台可電擊的去顫器就已經很珍貴了,架設兩台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總而言之,此篇研究顯示接受DSEDVC去顫的OHCA合併難治型心室顫動病人,比起標準去顫有較高的出院時存活率,因此藉由高品質CPR和其他藥物的配合,或許能提供消防和醫護人員遇到這類病人時可考慮的作法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Sasson C,Haukoos J. Defibril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 Is It Time to Change Practice?N Engl J Med. 2022 Nov 24;387(21):1995-1996.

2. Ideker RE,Wolf PD, Alferness C, Krassowska W, Smith WM. Current concepts for selectingthe location, size and shape of defibrillation electrodes. Pacing ClinElectrophysiol 1991;14:227-40

3. Drennan IR,Dorian P, McLeod S, Pinto R, Scales DC, Turner L, Feldman M, Verbeek PR,Morrison LJ, Cheskes S. DOuble SEquential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forRefractor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OSE VF):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20 Nov 26;21(1):977.

4. Deakin CD,Morley P, Soar J, Drennan IR. Double (dual) sequential defibrillation forrefractor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Resuscitation. 2020;155:24-31.

回上頁